美國槍聲最密集的地方是哪裡?
《波士頓先驅報》給出了一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回答——電影或電視劇的片場。
有調查研究發現,1985年至2015年間,好萊塢電影中描寫槍支暴力的情節翻了三倍。電視劇領域類似,2000年至2018年間,相關情節畫面翻了翻。
看到這些資料,也難怪有人調侃,在美國,電影和電視劇中警察拔槍的次數恐怕要比現實生活中的真警察多得多。
以每五分鐘為一個單位,1985年熱映的電影平均有1個“五分鐘”涉及槍支畫面,2015年,這一數字超過了2.5個
與槍支暴力情節一同水漲船高的是片場中的意外事故,最近發生的一起事件更是直接震驚全球。
悲劇發生在《鏽》(Rust)劇組,該電影講述了一起意外殺人案及後續的調查故事。略顯諷刺的是,在彩排中,因為一把道具槍射出了真子彈,導致劇組中一人死亡,一人受傷。
電影中的情節變成現實,調查隨之而來。
在槍支問題十分敏感的美國,這起悲劇迅速引發輿論風波,劇組中的槍械安全問題也順勢進入了大眾視野。
“假槍”打死真導演
新墨西哥州北部擁有典型的沙漠氣候,空氣溫暖而乾燥。
這樣的地理條件讓當地長出了綿延不絕的棉白楊林和光禿禿的土山,更讓那裡成為了美國“西部片”的主要取景地之一。
電影《鏽》就是在新墨西哥州北部的一個農場裡拍攝的。
10月21日下午,男主角的扮演者,曾獲艾美獎、金球獎最佳男演員的亞歷克·鮑德溫(Alec Baldwin)正在試戲。在那場戲中,他需要完成一個開槍的動作。
由於防疫規定,所有道具都被放置在攝影棚外。
於是,助理導演走出拍攝場地,在一輛灰色道具車上隨機拿起一把道具槍。交給鮑德溫時,他還特意囑咐後者槍是“冷槍”,暗示裡面沒有子彈,可以放心使用。
出乎所有人意料,當鮑德溫扣動扳機時,一枚子彈竟然從這把所謂的“冷槍中”飛出。
起初,大家先是被“抽鞭子似的聲音”嚇了一跳,隨後立刻發現攝影導演哈利娜·哈欽斯(Halyna Hutchins)開始捂著胸部左搖右晃起來。站在一旁的導演喬爾·蘇扎(JoelSouza)肩膀也滲出血跡。
被子彈劃傷的蘇扎隨後被送往附近醫院救治,胸部中彈的哈欽斯則被直升機緊急運往新墨西哥大學醫院,可惜最終還是因為搶救無效丟掉了性命。
根據警方後續調查的口供,涉事助理導演表示當時以為手槍的彈夾是空的。
雖然是意外,但親手射出子彈的鮑德溫還是充滿愧疚。“言語無法表達我對哈欽斯之死的震驚和悲痛。她是一名妻子,也是一名母親,更是一位令我們欽佩的同事。”
鮑德溫在事發第二天發表推特,表示自己將會全力配合警方調查,並已經與哈欽斯的丈夫取得聯絡,準備為他們提供幫助。
此外還有訊息曝出稱,誤殺發生前的幾個小時,大約有6名攝影人員因為每天超過13小時的工作時長及延遲發薪等原因,憤怒地離開了劇組。
更令事情顯得複雜的是,男主角鮑德溫同時也是這部戲的出品人。
子彈是不是被憤怒的員工放進道具槍以營造出鮑德溫殺人的假象?聖菲警局辦公室發言人胡安·里奧斯(Juan Rios)向媒體表示,“關於這枚奪命子彈,調查重點將放在其為何種型號,以及是如何被放入道具槍中的。”
他們同樣死在道具槍下
片場命案傳出後,民眾直呼不理解。
有人譴責工作人員安全意識淡薄,有人質疑如今特效技術如此發達,劇組為何不用假槍。
誠然,以現在的後期水平,別說是擦槍走火,就連“世界毀滅”都難不倒技術人員。但考慮到最終呈現效果,不少美國劇組還是傾向於使用“真槍+去彈頭子彈”的組合,畢竟真實的體積和重量會讓演員更入戲。
一般來說,一枚正常的子彈由彈頭、彈殼、火藥和底火四個部分組成。拉動扳機後,撞針撞擊彈殼引燃底火,底火進而引燃火藥。由於火藥燃燒,彈殼內的壓力瞬間增大,使得彈頭脫離並飛出,從而具有殺傷力。
簡言之,一枚子彈中可以殺人的部分就是彈頭。
為營造開槍時的聲響和火花,劇組通常會將子彈的彈頭移除,這樣一來在保證聲光效果的同時,也大大減少了殺傷力。
而且由於最大程度地模仿了真子彈,演員開槍時也會相應呈現出回彈力、彈殼掉落等場面,這些都是後期比較難做出來的。
儘管殺傷力大幅降低,但由於存在火藥,去彈頭子彈還是存在衝擊力,因此,行業規定演職人員應該與槍口保持至少6米的安全距離。
在美國電影史中,像《鏽》這樣的誤殺事件發生機率極小,但並非絕無僅有。
早在1984年,演員喬恩-埃裡克·赫克瑟姆(Jon-Erik Hexum)就死在了片場的道具槍下。悲劇發生的原因可以用四個字概括:自作自受。
據一則37年前的《紐約時報》報道,大概是太無聊,案發當天,在片場休息的赫克瑟姆一個人玩起了“俄羅斯輪盤”遊戲。
他向一把左輪手槍的彈巢中放入三個彈殼和兩個去彈頭子彈,隨後將槍口對準頭部,按動扳機前,還對旁人賣官司說“看看我會不會中”。
槍口發出的衝擊波強度超過了所有人想象。“啪”的一聲後,赫克瑟姆右太陽穴附近的頭骨粉碎,經過5小時搶救後不治身亡,年僅27歲。他的意外遇難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之後的6米安全距離奠下基礎。
赫克瑟姆以外,最著名的被道具槍奪去性命的人,大概就是李小龍的兒子李國豪了。
1993年,在電影《烏鴉》的拍攝現場,按照劇情,李國豪扮演的搖滾樂手會被一群街頭流氓打死,然後獲得超自然能力迴歸。
那時,去彈頭子彈已經被廣泛採用,《烏鴉》劇組也不例外。問題是,因為當時的那把道具槍曾在數週前參與了一組特寫鏡頭拍攝,導致一枚0.44口徑的子彈彈頭卡在槍管內。
這相當於給去了彈頭的子彈加了新彈頭,於是子彈擊穿了李國豪的腹部,隨後打進他的脊柱。
聽聞《鏽》的片場慘劇,李國豪的妹妹李香凝釋出推特寫道,“我們向哈欽斯和蘇扎表示誠摯慰問,沒有人應該死於道具槍下。”
“剛柔並濟”槍械師
槍支安全無小事。鑑於在美國持槍合法且劇組又青睞用真槍做道具,一個特殊的行業應運而生——劇組槍械安全專家,或“槍械師”。
“與其他道具不同,槍支、彈藥等武器的使用需要專業人士指導,必須對失誤做到零容忍。演員出了錯還可以重拍一條,但是槍械出了錯可是會釀成不可逆轉的慘劇。”擔任職業槍械師超過30年的戴維·布朗(Dave Brown)告訴CNN。
談到《鏽》的事故,他總結道,“根本原因不是道具本身,而是工作人員對於片場安全的怠慢態度。”
在外人看來,槍械師的工作只是管理武器這麼簡單,但實際上箇中門道可不少。
首先,槍械師應該是演員以外唯一能夠觸碰並拆卸武器的人。
其次,槍支每次轉手時,槍械師必須都對武器進行檢查,檢查過後還要示意持槍演員或者即將被槍口指著的人一切安全。
這也就是說,按照規定,劇組中的手槍一天下來至少要被來來回回檢視幾十次。
最後,如果一個劇組需要用到去掉彈頭的子彈,那麼彩排或者開拍前,槍械師必須召集所有工作人員進行安全培訓,為大家講解注意事項,有時還需要給演員提供必要的眼部及耳部保護。
總體來說,槍械師是一個“剛柔並濟”的工作,既需要專業知識確保冷冰冰的武器在技術上不會出錯,又需要一定社交技巧,好讓在場人員信任你,感到安心。
《鏽》的劇組其實也聘請了槍械師——24歲的漢娜·古鐵雷斯·裡德(HannahGutierrez-Reed)。
根據警方10月27日披露的一份口供,案發當天,漢娜表示自己在檢查過槍支裡沒有子彈後就將其放在了一個安全的地方,但是確實有很多彈藥隨意散落在片場周圍。
警方懷疑這其中可能有人動了手腳。
但明顯的是,漢娜似乎沒有嚴格遵守行業規定,讓助理導演把手槍遞給鮑德溫並未在最後時刻進行最終檢查。接受警方問詢時,漢娜表示自己曾多次讓助理導演遞槍。
截至發稿,聖菲縣地方檢察官表示,暫時不打算向任何人提起刑事指控。
《鏽》的電影製作公司則發表宣告表示,儘管沒有接到官方指控,但還是會暫停拍攝並進行內部調查。“我們會積極配合聖菲當地的官方調查,並給劇組人員提供心理輔導。”
文 | 劉六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