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郭怡琳 于娜 北京報道
長期以來,很多中成藥的說明書都寫著“不良反應:尚不明確”。近日,國家藥監局就《已上市中藥說明書安全資訊項內容修訂技術指導原則》釋出徵求意見稿。此後這一僅僅存在於中成藥說明書中的不良反應“尚不明確”等現象有望被終結。
中成藥說明書撰寫不規範是制約中成藥發展的一大難題。據統計,2018年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所載268箇中成藥品種的不同劑型的465份說明書中,注意事項標註率為86.88%,不良反應、藥動學、禁忌、藥物相互作用、臨床試驗、藥理毒理、藥理作用標註率低,分別為20.64%、0.21%、30.1%、1.07%、2.36%、8.81%、1.93%。
對於上述現象,一位不具名的三甲中醫院醫師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坦言:“國家此前對中藥的不良反應沒有強制要求,藥企考慮成本問題從而缺乏修改動力。另一方面,中成藥原料藥受到產地等因素影響,導致不同廠家相同產品質量殘次不齊、安全性不穩定。”
據悉,雲南白藥散和連花清瘟膠囊出口前都遭遇過當地藥監部門責令修改說明書的情況。武漢市第一醫院藥學部主管藥師楊全偉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中成藥上市後再評價是以需求為驅動,逐步深入的過程。完善的評價機制有助於中成藥的市場的發展壯大。”
古方今用成中成藥安全重災區
在很多百姓眼中,化藥說明書晦澀繁雜,不良反應洋洋灑灑。相比之下,中成藥的不良反應尚不明確成為了心中預設中藥安全的定心丸,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早在2003 年,馬兜鈴酸引發腎毒性事件被爆出。中成藥安全性問題首次進入公眾視野。此次事件中,在幾十位馬兜鈴酸腎病受害者聯名公開信中就提到,他們服用的同仁堂所生產的龍膽瀉肝丸的使用說明書,並不符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及藥典對非處方藥藥品標籤和說明書的有關規定,例如說明書裡只列出了主要成分,而不是全部成分,另外沒有標明禁忌和不良反應,或是寫“尚不明確”。
“很多經方、時方藥物來自於古籍,歷史淵源較長,療效確切,因而藥企沒有像化藥一樣執行嚴格的真實世界研究,致使說明書無法完善。”上述醫生解釋道。
事實上,中成藥安全在古方今用中恰恰是爆料問題的重災區。
根據香港餘仁生公司官網資料,保嬰丹始創於1879年,來源於民間驗方,功效疏風清熱、化痰定驚,主治小兒感冒,因風寒襲表,食滯化熱所致發熱惡寒、噴嚏流涕、咳嗽有痰及不思飲食、夜啼易驚等症。
2013年初,黑龍江省中醫藥大學教授蘇雲明也在《生命時報》撰文稱:“保嬰丹含硃砂、冰皮等成分,不可長期服用,尤其其中的硃砂,因含有重金屬汞,長期服用可能會影響大腦發育。但在查看了如今仍在市面銷售的保嬰丹之後,我發現其使用說明書上的不良反應一欄寫的也仍然是‘尚不明確’。”
針對同一個藥物,2014 年,香港餘仁生公司生產的保嬰丹,收到美國 FDA 釋出的警告。對方稱,保嬰丹引發相關的鉛中毒報告,懷疑該藥品存在讓嬰兒鉛中毒的風險。
此外,廣州軍區總醫院兒科主任醫師王丹公開表示:“保嬰丹標明含有硃砂,而硃砂主要成分是汞,即水銀,毒性較強。嬰幼兒腎臟等器官發育不完全,不注意使用,可給孩子帶來很大危害。在國外中醫兒科臨床醫生極少使用保嬰丹。”
記者檢索發現,加拿大衛生部公告提醒民眾不要給幼兒或嬰兒服用保嬰丹,因為該藥含有與另一已知可造成幼兒不良反應甚至死亡的物質相似毒性的成分。它標明含有百分之五的冰片,該成分與樟腦具有相似的毒性,而樟腦已知為劇毒物質,特別是對兒童有毒害作用。
中成藥發展的必然趨勢
上述受訪醫生由衷表示:“中藥確實需要一份更詳細的藥品說明書。”
10月20日,國家藥監局就《已上市中藥說明書安全資訊項內容修訂技術指導原則》釋出了徵求意見稿,其中明確:持有人應主動對中藥開展上市後研究,依據結果和不良反應監測資料等修訂藥品說明書,對不良反應、禁忌、注意事項等五部分內容予以說明和提示。
事實上,政府層面對中成藥安全問題十分重視。2020年12月,國家藥監局在釋出的《關於促進中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中,已明確提出要加強中藥說明書和標籤管理,推進對已上市中藥說明書中“禁忌”“不良反應”“注意事項”等相關內容的修改完善。業內分析,隨著新規的制定、實施,一些療效不確切、安全性無保障的中成藥將面臨淘汰。
根據《2010-2020年我國中成藥藥品說明書修訂情況分析》,2010年1月到2020年6月期間,國家藥監部門共修訂了107箇中藥相關品種,口服中成藥佔比近7成。這表明,藥監局一直重視中藥的不良反應問題。
中國中醫科學院2021年7月曾釋出一篇調研報告,作者從《中藥大品種科技競爭力報告(2019版)》中選取了前100個品種,除了5款注射用藥之外,其餘只有不到一成的中成藥品種註明了“聯合用藥禁忌”,接近6成使用禁忌“尚不明確”;超過6成品種的不良反應“尚不明確”。即使在37份註明了不良反應的品種當中,也有超過6成缺乏證據來源。
這100個品種都是市場熱銷的中藥品種,包括片仔癀、連花清瘟膠囊、複方阿膠漿、雲南白藥、金水寶膠囊、三金片、安宮牛黃丸等。即便是這樣的大品種,也不是每個都明確了不良反應和使用禁忌。
國家食藥監局藥品評價中心專家孫忠實曾公開表示,不是說中藥不存在不良反應,而是說企業沒有去做研究,沒有意識去做大資料的調查研究,拿不出資料,搞不清不良反應的來源,自然只能寫“尚不明確”。
但孫忠實和很多業界人士一樣,認為不良反應“尚不明確”,不能一棍子打死。其中確有一些好藥,不能因為拿不出資料就拒絕使用,這樣就把很多好藥耽誤了。
但部分中醫醫生認為,植物藥因為成分複雜,從技術上難以進行毒理研究和不良反應研究。
楊全偉則表示:“上述案例即是因為現階段缺乏科學評估所致。透過中成藥上市後再評價研究,提供科學客觀的循證醫學證據,以便應用在後期制定基本藥物目錄,制定醫保政策,制定指南等方面,從而培育更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中成藥大品種。”
與古代不同,現代藥物的不良反應是受到嚴格監控和評估的,醫生和患者可在使用前評估其風險和效用。如果患者可能獲得的收益超過風險時,醫生會選擇使用這種藥物,當可能的風險高於患者的獲益時,恐怕就要更換藥物了。
一位不具名的受訪西醫醫生向《華夏時報》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以三氧化二砷為例,其俗稱砒霜,副作用不言而明。但它聯合全反式維甲酸(ATRA)使用時,可以提高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五年生存率達到 90%。如果一種藥物的副作用、不良反應是尚不明確,醫生和患者怎樣做出正確的醫療決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