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有一個政策,如同“雙減”一樣,對課外培訓機構造成如此大的影響,在資金層面和營業時間雙重擠壓下,補習班確實舉步維艱。
近日有訊息傳出,部分省市對平時的課外補習也要嚴格限制,這意味著補習班的發展空間將會被進一步壓縮,乃至於無法生存。
很多朋友認為,在這個大趨勢下,補習班最終只能涼涼,不可能有第二種結果,學生們也能做到真正的減負了。
然而事情的發展往往並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這裡分析一下補習班發展的3個階段,相信很多人能夠得出正確的結果。
l 第一階段,英語的興起
時間:1990年~現在
目的:出國需要和進入外企需要
反對方:無
反對理由:無
原因:無論是出國還是進入外企,英語只能起到加成作用,並非決定性因素
結果:相關培訓基本不受影響
具體分析:
事實上早在新東方成立的1993年之前,英語的課外培訓早已經如火如荼地在進行。無論是是託福、GRE還是新概念英語的課外培訓在各夜校門庭若市。
原因很簡單,市場有這個需求。一方面大量出國人員需要託福和GRE的成績,另一方面外企的大量進入,需要大批具有相當英語能力的員工。
這類補習並不受人詬病的原因是沒有侵佔其他人的利益,無論是出國還是進入外企,英語只能起到加成的作用,並非決定性因素。因此,至今為止,這類培訓依然存在。
l 第二階段,奧數的崛起
時間:2010年~2017年
目的:為了小升初擇校
反對方:擇校失敗的家長和學生
反對理由:奧數傷害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浪費時間,加重學生負擔,真正理由是擇校失敗
原因:初中透過奧數選擇學生,使得部分學生無法進入心儀的初中
結果: 從開始的學校不準教奧數,一直到後來的四大杯賽以及所有奧數比賽被禁止
具體分析:
2010年前後,是學校教育最為負責的階段。任何一個小學,放學後都可以看到有不少家長在校門口沒有準時接到孩子,原因很簡單,成績較差的孩子被留下來補課了。
這類的補課是無償的,由任課老師親力親為,手把手單獨輔導。根本無需家長費任何心思,家長最多也就起到一個督促的作用,監督孩子完成作業,其他一概不需要管。
至於成績較好的學生,則在學校提高班學習,學校也開設奧數課和興趣班讓學有餘力的學生更上一層樓,所有一切全部無償,只要學生想學,老師就教。學校提供充足的學習資源。
奧數確實不適合所有學生,以上海為例,4大杯賽初賽入圍3000人左右,按照學生比例折算,大概在5%左右。奧數最大的作用是用來擇校。
無論是頂級公辦還是民辦,把奧數作為擇校標準並不是胡來,而是有相當的道理,奧數成績優秀的一般都是天賦出色和刻苦努力這兩類學生,而這正是那些頂級初中的目標人群。
說到底,奧數只不過是一個選擇工具,沒有奧數則必然會透過其他方式來挑選出這兩類學生,學校選擇優秀生源的目的不會改變。
雖然說,這種選擇也算公平,但確實損害了成績中等偏下的學生利益,這些學生無法進入好的初中,而名校和普校在初中階段會進一步拉大差距,使得這些學生在中考再次失利。
於是奧數被千夫所指,學校開辦的免費奧數班被一再投訴,減負的聲音就是從這個階段開始的,在以不傷害孩子學習積極性和減負的名義下,學校教育開始受限制,校內減負開始實行。
l 第三階段,超前學,全面學
時間:2016年~2022年
目的:小升初擇校,中考和高考
反對方:普校家長和學生
反對理由:學生負擔過重,教育資源不均衡,根本理由還是因為無法進入好學校
原因:一步差,步步差,小升初失利會直接導致中考失利,最終無緣頂級高校
結果:學校進一步減負,民辦搖號入學,課外補習瘋狂發展
具體分析:
奧數被禁後,初中學校依然需要一個手段來挑選出自己心儀的學生,於是在面試中加入初中知識點成為了常態。
這導致了奧數雖然不學了,但變成了提前學習學或者超前學了,更麻煩的是這個提前學或者超前學貫穿了整個小學初中階段。
一方面,無論是小升初擇校還是中考自招都有這方面的要求,另外一方面學校在減負的壓力下無法提供相應的教學,補習班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想不發展都不行。
和奧數階段不同的是,這次的反對並未給那些成績較差的學生和家長帶來任何的益處,反而加重了他們的精神負擔和經濟壓力。
孩子本來就不行,其他學生都去補課了,自己孩子不補只能更差。於是學校減負,家庭加負,除了補習班是贏家,所有的學生和家長全部都是輸家。
一些思考:
從補習班發展的3個階段,尤其是後兩個階段,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出。補習班的蓬勃發展本質上是學校教育大幅度萎縮的結果,更直白的說法是減負的直接後果。
理論上,大家都不補習,確實能夠讓學生按照各自的天賦和努力分出等級。但這必須具備一個前提,那就是所有家庭都堅決不補課,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家長的能力和資源都完全相同。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無論是初中的搖號入學還是中考的名額分配,都無法改變中考50%的分流結果,更無法改變高考985,211全國不到10%的錄取率。
競爭客觀存在,讓有資源有能力的家庭放棄對孩子的助力更是天方夜譚,完全不可能。即使補習班被完全禁止,也同樣改變不了這個現實。
無非是從2010年左右的拼娃,變成了現在的既拼娃也拼爹的模式,家庭的精神負擔和經濟負擔進一步加重而已。
“雙減”能限制的只能是在職教師,但對家長的社會資源和大量培訓機構的人員很難有約束,無非是大型班變成微型班,從公開轉入地下而已。
在這個過程中,比拼的家長的能力和社會資源,比拼的是家庭的經濟實力。比拼的是誰更能給孩子找到合適的助力。
除非加大供給,頂級大學進一步擴招或者中職也有良好的出路,不然問題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有限的資源必然造成競爭越來越激烈。
在這個過程中,成績差的學生無所謂,反正本來就這樣,真正被犧牲的是那些想學卻沒有條件學的學生,尤其是那些家庭條件較差的學生,他們將是最大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