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訊 (記者喬地)科學家對河南汝陽縣劉店鎮沙坪村發掘到的一個巨型蜥腳類部分左下頜骨化石進行研究發現,其平均每76天就換一次新牙。10月27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生命與環境科學期刊》上。
該成果由河南自然博物館常華麗博士、徐莉館長等,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尤海魯研究員,英國伯明翰大學馬慧芯博士聯合完成。
這是在早白堊世汝陽巨型蜥腳類恐龍群中首次發現帶牙齒的頜骨,也是首次發現汝陽巨型蜥腳類具有多次換牙功能。2008年,該標本由河南自然博物館古生物調查隊發掘和修復,現儲存在河南自然博物館。
研究者根據無損牙齒的長度來估算牙齒形成時間和替換率。但是,替生齒在功能齒磨損脫落之前是隱藏在牙床之內的,科學家是如何發現替生齒的呢?研究人員在2019年開始研究此標本時,大膽嘗試透過micro-CT(高精度微計算機斷層掃描)對該下頜骨進行掃描,結果發現下頜骨內部還含有5顆完整的肉眼不可見的處於不同發育階段的替生齒,也就是替換牙。
牙齒替換率指替換某齒槽中一顆牙齒所需的時間,是反映多次換牙動物(包括恐龍)進食方式和食物選擇的一個重要特徵。人類終生只有一次換牙機會,根據CT掃描建立的替換牙齒3D模型表明,汝陽標本的牙齒替換率估計為76天,替換速度慢於晚期分化的巨龍類(20天)和樑龍(34天),以及圓頂龍(62天),但快於腕龍(83天)以及馬門溪龍(98天),因為蜥腳類恐龍大量進食植物對牙齒造成了很大的磨損,比較解剖學研究和換牙速率表明該標本恐龍很可能屬於巨龍形類中早期分化的多孔椎龍類。
從河南汝陽盆地蜥腳類恐龍的牙齒特徵看,其牙較大,牙釉質平均厚度為1毫米。這一發現不僅有助於我們瞭解蜥腳類恐龍牙齒替換率的演變,還豐富了我們對汝陽巨型蜥腳類恐龍動物群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