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谷穴
疏風解表,清熱開竅,鎮痛鎮靜,通降腸胃(根據其穴性,臨床主要用於西醫學中的感冒、發熱、疼痛、婦科、精神疾患及頭面五官疾病)。
合谷穴的準確位置圖
合谷穴功效與作用
合谷歸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為原氣所過和留止大腸經之原穴,具有疏風解表、清熱開竅、通經活絡、鎮靜止痛的作用。是臨床常用的重要穴位,臨床治症廣泛,因配穴和針法的不同,可用於各科疾患的治療。
本穴首見於《靈樞•本輸》。“合”,開合、結合或合攏之意;“谷”是山谷的意思,又指肌肉會合的地方,即古之所謂“肉之大會”,亦成為窪谷。合谷,是山名。本穴在太陰與陽明結合處,開則如谷,合則如山,故名合谷。又因本穴處於手拇指與食指之間,手張之狀,其形大如虎口之狀也,所以又稱為“虎口”。
(1)合谷是治療頭面五官疾患之要穴。其治療原理是根據經絡循行所用,手陽明經從手上頭面部,並在頭面部廣泛分佈,在面部繞行一週。合谷是本經之原穴,原穴多氣多血,手陽明也是多氣多血,故調理頭面五官之病甚強,古人根據這一治療特性總結了“面口合谷收”之經典絕句,確實如此,用合谷穴可廣泛治療頭面諸疾,如頭痛、眼疾、咽喉病、牙痛、口眼歪斜、耳病、痄腮、鼻病、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牙關緊閉、顳頜關節紊亂症、失音、流涎等頭面疾病,成為臨床治療頭面諸疾之特要穴。臨床常和曲池配用發揮更加盡致的功效,臨床根據這一特性又總結了“頭面耳目口鼻疾,曲池、合谷為之主”之經典搭配運用。透過臨床運用驗證了其言不虛,只要有相應病症,用之屢顯奇效。總之,合谷穴是治療頭面五官疾病的首選穴,正如《玉龍歌》所言若遇頭面諸般疾,一針合谷妙通神。”
(2)合谷善治各種痛證。本穴的止痛作用被歷代醫家所推崇,早在《標幽賦》中就有“寒熱痛痺,開四關而已之”的運用,是針灸臨床常用的止痛要穴,對多種痛證均有良好的鎮痛效果,可廣泛用於多種痛證的治療。臨床中常運用於頭痛、牙痛、目赤腫痛、咽喉痛、三叉神經痛、心痛、胃痛、腹痛、痛經、子宮收縮痛、手指痛、手腕痛、肘臂痛、頸項痛、下肢痺證等多種痛證。在臨床常與太沖、內關配用,能發揮出更好的止痛功效。因此合谷穴是歷代醫家所常用的止痛效穴,有如西醫止痛藥的強勢止痛功效,針到痛止。
(3)合谷是治療外感病的常用穴。本穴為手陽明經之原穴,主表,主陽,大腸與肺相表裡,其性升而能散,清輕走表,能發表解熱,疏散風邪,清洩肺氣,故對外感發熱、外感風邪,客於肺衛所致的外感病有較好的效果。古代文獻也有大量的相關記載。如《備急千金要方》言:“合谷、五處,主風頭熱。”《針灸大全》有言合谷,體熱身汗出,目喑視朦朧。”所以合谷是治療表證的首選主穴,無論表熱表寒的感冒均可選用,常與外關、曲池、風池等相關穴位合用治療外感表證。
(4)合谷也是治療婦科、產科病症的有效穴。本穴有較強的行氣活血、通經活絡的作用,所以常用於月經不調、痛經、難產、胎衣不下、乳汁不行等婦科、產科疾病,尤其對經閉、滯產的作用更優。關於治療下胎之病案,早在《南史·列傳》中就有瀉足太陰(三陰交),補手陽明(合谷),胎便應針而落的病案記載,其治療驗案可見三陰交。但因難產屬於產科之專科,故在針灸臨床已很少見到相關病案。
(5)合谷與他穴相配具有特殊治療功效。本穴有發汗止汗的雙向調節作用,當與復溜相配能更為有效的發揮這一功效。當無汗需發汗時補合谷瀉復溜,若多汗需止汗要補合谷補復溜(有的主張瀉合谷補復溜,筆者在臨床均以補法為用);本穴還有安胎與墮胎的雙向調節功能,與三陰交配伍時才能發揮出這種雙向調節功能,補合谷瀉三陰交有墮胎的功能,若瀉合谷補三陰交有安胎之效。由此說明了針刺與針法有重要的關係,針法有別,功效不同,務必正確運用。當合谷與太沖合用時,其作用更加廣泛,可涉及到多種疾病,兩穴合用名曰四關,分別為手陽明經和足厥陰經之原穴,一主陽主氣,能升能散,善清上焦熱邪氣閉;一主陰主血,能降能舒,善疏肝解鬱,宣竅啟閉。兩穴相配,在功能上相互協調,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的作用。兩穴一陽一陰、一腑一髒、一上一下、一氣一血,相得益彰,可有鎮定、止痙、鎮痛的作用。
由此可見,本穴具有很強的雙向調節作用,因疾病的不同,可有不同的調節功效,這就突顯出了穴位對比藥物的優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