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現如今,國際局勢已入“多事之秋”,亞太地區更是成為了大國博弈的“棋盤”。尤其是東亞,作為世界最強勁的增長中心,也成為了地緣形勢最複雜的地區。
10月29日,東亞地緣政治格局的重心之一——日本,又收到了3個壞訊息。
先說第一件,禍不單行!又是福島核電站出事。
29日,據日本媒體報道,福島第一核電站周圍的“凍土擋水牆”,自上月中旬以來溫度持續超過0℃,最高溫甚至超過10℃。
這個溫度很危險,因為所謂的“凍土擋水牆”,就是為了防止日本地下水流入核電站的地下區域,從而導致核汙水增加,並自西向東流入太平洋。
為此,日本東電公司自2014年起,歷時兩年建造了1.5千米的“凍土擋水牆”,原理是將凍結管埋入地下30米處,透過零下30℃的冷凍材料凍結地基。
可如今,部分凍土牆溫度超過零度,也就意味著這層阻擋核汙水的屏障,有可能出現了“物理漏洞”。要知道,該地區每天的地下水流量就多達200噸。
對於這一問題,東電公司則表示,凍土牆的內外側水位差“並沒有明顯變化”。但是,關於該技術全面啟用以來首次升溫問題的原因,東電公司仍在調查之中。
對此,有必要談3點。
一、東電公司的解釋並不嚴謹,核汙水或許已經“逃入”太平洋。
要知道,每天至少200噸的水量,東電公司卻只能模糊地表示“沒有明顯變化”。顯然,日本方面並不清楚核汙水是否流入太平洋的具體情況。
二、接二連三地發生核電站事故,日本政府該給個說法了!
僅在今年,日本的福島核電站、柏崎刈羽核電站、女川核電站、大飯核電站和濱岡核電站,各自發生過核汙水洩露、失火、硫化氫洩露等嚴重事故。
可是,嚴重失職的日本政府,以及東電等核電站運營企業,卻並沒有盡到管理監督的責任,每次發生事故時只會“鞠躬道歉”,可成效在哪裡?
三、對於這樣的日本政府和東電公司,“排汙入海”方案能安全實施嗎?
毋庸置疑的是,日本要將核汙水排入太平洋的決定,將會給全球海洋生態環境,都帶來不可預知的嚴重危害,可日本政府卻只顧眼前利益,罔顧人類命運。
不得不說,“知小禮而無大義”確實是對日本的精準評價。
接下來,再聊聊第二件事,債臺高築?日本“千年古都”面臨破產,市長親口承認!
29日,據央視報道,日本人的文化象徵之地、舊都“平安京”——京都市,目前正處於資不抵債的邊緣,京都市長門川大作早在今年6月便親口承認:京都市有可能在10年內破產!
要知道,城市破產並非是危言聳聽,例如日本的“煤炭之都”夕張市,曾在2007年破產;美國的“汽車之城”底特律,也曾在2013年破產。
而一個城市破產,往往意味著當地財政入不敷出、“城市病”積重難返、商業沒落、民生福利水平降低、工資薪酬減少……
但對於日本而言,京都市破產的影響,將是史無前例且無法接受的。很簡單,因為京都自公元前794年至公元1868年之間,一直是日本的首都。
在這裡,有著數不勝數的歷史遺蹟,因此被視作日本人的“精神故鄉”。與此同時,京都也是日本重要的工業城市之一,電子產業更是享譽世界。
然而,就是這樣一座著名城市,卻面臨著城市破產的“生死考驗”。
一來,旅遊業一向是京都市的支柱產業,可由於疫情大流行的背景,當地在2020年接待的遊客數量暴跌95%以上,包括餐飲、酒店在內的大量商鋪被迫關門。
二來,日本老齡化問題愈發嚴重,京都人口都自上世紀70年代起,便基本陷入停滯狀態,老齡化(65歲以上)比例約為29.2%,城市顯著缺乏活力。
三來,自1989年起,日本經濟經歷了“失去的三十年”,京都的電子產業雖有聲有色,但大量傳統產業卻面臨困境,比如後繼者不足、市場規模縮小等。
總之,京都市高達1.6萬億日元的財政借款,只能想辦法慢慢還了。
最後,再來聊聊第三件,半導體供應短缺,日本八大車企產量“腰斬”!
29日,據日本媒體報道,經過統計今年9月資料的顯示,包括豐田、本田、日產、三菱和馬自達在內的日本8大車企,產量相比於去年同期減少了49.7%。
據悉,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主要還是“缺芯”。目前,由於東南亞國家夏季疫情反覆的原因,全球都陷入了半導體供應短缺的困境。
此外,受到許多國家的抗疫政策影響,日本各大車企的出口生意也並不好做。實際上,自今年年初以來,全球車企都面臨持續減產的問題,只不過日本的情況更明顯罷了。
一來,汽車產業是日本的第一支柱產業,8大車企的總產量超2700萬,遠超排名第二的德國車企總和,因此日本面臨的危機更加嚴峻。
二來,由於上世紀美國的打壓,曾經盛極一時的日本半導體產業,在90年代後逐漸沒落。眼下,“缺芯”危機席捲全球,日本自然吃了不少虧。
三來,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已成世界趨勢,可日本由於早前技術方向瞄準氫能,各大燃油車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已經排不進第一陣營,這多少也會影響到產銷數量。
總之,打鐵還需自身硬,全球缺芯的形勢在短時間內難以逆轉,各國也只能“各顯神通、八仙過海”。
而日本,可要當心在汽車領域被彎道超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