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第二屆赴朝慰問團在前線進行慰問演出
1950年10月,為了保衛和平、反抗侵略,中國黨和政府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高舉正義旗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捨生忘死、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為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巨大貢獻。面對敵我雙方軍隊武器裝備對比懸殊的情況,中國人民志願軍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領導作用,帶領部隊正確開展游擊戰、伏擊戰、阻擊戰、運動戰、陣地戰、防禦戰等,以堅定的意志、旺盛的鬥志、團結的作風、靈活的戰術確保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勝利。
教育不間斷
朝鮮戰場形勢多變、任務緊迫,志願軍各級黨組織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工作。戰略進攻階段,各黨支部及時進行形勢任務教育,講清中朝唇亡齒寒的關係,闡明抗美援朝的必要性、正義性;結合官兵沿途所見的朝鮮難民,揭發美軍虐殺朝鮮人民的事實,堅定他們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信念;引導官兵辯證看待敵我力量,指出敵人“鋼多氣少”戰略弱點,提升官兵作戰信心。戰略相持階段,面對戰線拉長、補給困難的困境,志願軍黨委運用“來來往往”方式加強思想教育工作,組織部隊聽取慰問團和歸國代表報告,領取慰問物資,激發官兵愛國情緒;閱讀祖國人民慰問信,增強官兵作戰必勝信心。戰略防禦階段,針對部分同志產生疲憊情緒的情況,營級黨委、連級支部、班排小組逐級領會討論作戰任務,以幹部、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為思想骨幹,深入班排陣地進行教育引導,牢固樹立長期防禦作戰思想。
組織不渙散
志願軍作戰前吸收部隊負責人參加上級黨委會,以更好領會上級作戰意圖。空軍黨委要求部隊樹立協同陸軍作戰、主動支援的集體思想;陸軍部隊召開聯合步炮政工會議,建立聯合政工指揮所以實現步炮精確協同。當戰事緊急時,部隊在行軍路上召開“飛行”支委會,在槍林彈雨中召開小型支委會;在戰中傷亡較大的情況下,採取邊走、邊打、邊組織的方式,收容失聯人員,重新整編合併成建制連隊,成立臨時黨支部,確保組織不渙散、指揮不間斷。轉入陣地防禦後,主力步兵連隊和配屬機槍、炮兵、通訊等單位黨員成立陣地黨支部,在支部統一領導下討論協同作戰計劃,相互配合堅守陣地;距離主陣地較遠的部隊,在支部之下成立臨時支分部,帶領全排人員冒著炮火修築掩體,單獨遂行任務。
發揚軍事民主
戰爭初期,美軍飛機憑藉裝備優勢對我軍運輸補給線進行破壞,志願軍後勤戰線官兵集思廣益,在2800多公里的後方戰線上,設定1500多個防空哨,擔負指揮交通、維修公路、排除故障、搶救傷員等任務;運輸部隊群策群力,運用“趕羊過路”“頂牛過江”等方法,架設水下橋樑供人員和車輛通行,使美軍飛機從上空無法找到轟炸目標;裝卸部隊集中智慧,創造“遊擊車站”和站外“分散甩車、多點裝卸”戰術,確保後勤補給及時跟上。此外,為應對擁有制空權的美軍,志願軍官兵共同討論鑽研打飛機戰術,透過揣摩美軍飛機的飛行高度、速度特點,反覆練習對空射擊技術,成功打擊美軍囂張氣焰。朝鮮人民軍也主動與我軍分享打坦克經驗,提出專打步兵、直搗敵指揮所和炮兵陣地戰法。在長期陣地戰中,軍事民主開展更加廣泛,全體官兵總結交流戰鬥經驗,各連隊支委會還組織全體黨員、入黨積極分子採取“包教保學”的方式,具體分工學習使用衝鋒槍、輕機槍、手榴彈等手持武器裝備,做到經常性總結評比,提高部隊技戰術水平。
開展立功運動
在各級黨組織不間斷激發下,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求戰情緒高漲。尤其是廣泛開展的“殺敵立功”運動,成為發動官兵完成作戰任務的有力精神武器。志願軍團級以上部隊組織成立評功委員會,營連成立評功小組,採取簡化手續、減少層次、提前批功的方式,堅持邊打、邊評、邊請、邊宣功。在連續作戰中,上級組織往往利用作戰間隙蒐集材料,抓緊敵人尚未反撲的空檔,立即給爆破地堡、開啟突破口、把紅旗插上主峰的單位請功。火線立功極大地激發了指戰員的戰鬥熱情,大家紛紛喊出“穿插立功”“孤膽作戰立功”“爭取立功見毛主席”等口號,很多同志負傷堅持戰鬥、奮勇殺敵。
除了激發戰鬥意志,志願軍黨委還號召黨員帶頭克服疲勞情緒,各級文工團奔赴前線演出、慰問、祝捷,連隊官兵在“陣地娛樂休息棚”裡用胡琴、鑼鼓等樂器自娛自樂,歌詠、朗誦、舞蹈、戲劇和小型體育活動的廣泛開展,對宣傳戰爭形勢、宣揚英雄事蹟、鼓舞戰鬥情緒起到巨大作用。
戰爭中,志願軍黨委高度重視守牢思想陣地,面對強勁對手,全體官兵始終緊密團結在黨組織周圍,保持高昂戰鬥意志,研究提出破敵之策。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可以戰勝一切的偉大實踐證明。(程宇一 曹明敏)
來源: 中國國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