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
新“雙爭”改變了啥 ——第76集團軍某旅加榴炮二連開展創先爭優活動新聞觀察
第76集團軍某旅加榴炮二連在戈壁腹地參加實兵演習。 張祥亞攝
新“雙爭”的新情況
“評比這把尺不好端”
敲門聲再次響起。這是指導員張祥亞晚點名後第3次被敲門。
來人是上士楊志遠,為的也是同一件事——晚點名前,張祥亞在公示欄裡張貼了參加新“雙爭”評選的人員名單。
“指導員,俺班的崔洋溢為啥不行?前陣子,他做的黨史學習宣傳片被上級表揚不說,最近的知識競賽他也積極參加。不讓他評,這不是打擊他的積極性嗎!”楊志遠一股腦地說了半天。
張祥亞與楊志遠很熟。他剛到連隊當排長時,楊志遠還是個上等兵。一晃眼,兩人已在連隊相處了7年。
面對楊志遠的“求情”,張祥亞給出解釋:在理論學習方面,崔洋溢的表現確實突出,連隊已決定將其評為“理論之星”;在新“雙爭”評選方面,由於評比標準更多地向備戰打仗傾斜,軍事訓練成績排名偏後的崔洋溢因此才在此次“四有”優秀士兵的評選中落選。
新“雙爭”活動已開展一年多,官兵參與熱情高漲。相比以往,“平衡照顧”“輪流坐莊”等問題明顯改善。但一些新的情況隨之出現——除了“單項冒尖、主業瘸腿”的官兵,還有“小散遠”點位和管理崗位上的官兵對民主測評擔憂的問題。
在連隊百餘公里外的彈藥庫,中士田輝和4名戰友長期堅守在那裡。由於是“小散遠”點位,他們常常被一些戰友忽視。“連隊每當遇到大項任務,總是不缺排頭兵,大家個個爭著上,可一些日常性工作鮮有人關注。”田輝說。
新“雙爭”活動無論是在階段評比還是在總體評定之前,都設計了民主測評環節,而且將民主測評結果作為黨組織作結論、拿方案的重要依據。
“民主測評環節的增加,是為了讓官兵來把第一道關。”張祥亞說,“由於部分官兵對‘小散遠’點位的不瞭解,他們有時無法做出合理的判斷。”
中士劉洋也有類似的擔憂。在擔任值班員期間,他嚴抓日常管理和各項規章制度,得到上級的好評。但由於過於嚴格的管理模式,導致他在幾次民主測評時票數都不高。
“如果不及時引導,大家都成了老好人,誰還敢放開手腳去抓管理。”張祥亞說,一些官兵會認為,誰的民主測評票最高,誰就應該評獎。
針對這些情況,張祥亞借用每次工作講評的時機,讓官兵儘可能地彼此間增進了解,並在測評前對官兵進行合理、正確的引導。
“既要確保公平公正,又要準確作出評比結論、合理確定表彰物件,這不是件輕鬆的事。”張祥亞感慨,“評比這把尺不好端。”抉擇的壓力落下來,不僅是個人的煩惱,更是對黨支部一班人的全新考驗。
新“雙爭”新在哪裡
“只要幹得好,你的功績別人搶也搶不走、你讓也讓不掉”
聽完排長的話,下士王靖傑顯得有些不知所措,幾粒汗珠順著他的臉頰滑下。
10分鐘前,排長拉著王靖傑來到一處角落,開門見山地說:“王班長即將服役期滿,你還年輕,未來機會多的是,這次先讓給王班長吧!”
這是發生在去年年底新老兵之間的一件事。一個是即將退伍的老士官;另一個是剛轉隸到連隊、多次在考核演訓中嶄露頭角的年輕士官。
按照以往的“慣性思維”,年輕士官會出於“禮貌”將功績讓給老班長。“時代不同了,要摒棄陳舊的觀念。”張祥亞說。新“雙爭”活動《實施細則》中規定:每人每年參評1次,每季階段評比,年度總體評定。在他看來,新“雙爭”活動更加註重“爭在平時、比在平時”,一定程度上杜絕了“論資排輩”的現象。
最終,經過民主評議,黨支部研究後,王靖傑被表彰為“四有”優秀士兵,並被確定為黨員發展物件。“新‘雙爭’評先評優的標準更加科學。”王靖傑說,“只要幹得好,你的功績別人搶也搶不走、你讓也讓不掉。”
對此,下士羅振鈺有著同樣的感受。
羅振鈺是去年轉隸到二連的。當時,和他一起過來的一些戰友不太適應新環境。為此,羅振鈺積極和戰友們談心交心,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本來羅振鈺當選“四有”優秀士兵是板上釘釘的事,但去年一年,他在外學習長達8個月。在年底測評時,就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羅振鈺長時間沒有參加連隊工作,又錯過了年終考核,不應該參評。”
“沒有年終考核成績,可參照最近一次的考核成績,關鍵是看錶現怎樣。”
張祥亞翻看了新“雙爭”活動的《實施細則》,規定代職、借調、外出學習或者執行任務時間超過6個月,回到原單位的由原單位聽取臨時所在單位意見後評定。
聯絡羅振鈺在學校期間的黨支部後,張祥亞發現他不僅擔任骨幹,也得到所在黨支部的高度認可。最終,二連黨支部決定將羅振鈺評為“四有”優秀士兵。
在新“雙爭”活動中,張祥亞還注意到一個新政策,《實施細則》明確了5種不影響評先評優的容錯情形。
作為新“雙爭”的一大創新,也是一大亮點,容錯機制解除了官兵“爭”的顧慮。“有了容錯機制,極大緩解了基層官兵畏首畏尾的顧慮、糾正了少幹少出錯的誤區。”張祥亞說,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只要好好幹,就能評得上。
新“雙爭”催生了什麼
“不僅要評出先進、評出優秀,更要評出幹勁、評出動力”
新“雙爭”的衝擊波,深刻改變著官兵。
72年前的渡江戰役中,連隊炮班曾創下一項特殊紀錄——他們用一門繳獲的山炮,在沒有瞄準鏡的情況下,摧毀1艘敵艦、3個堡壘。
“沒有瞄準鏡怎麼可能打得這麼準?”新兵下連的第一堂教育課,列兵餘海就對“瞎炮打敵艦”的故事提出了質疑。
1999年出生的餘海是典型的“網生代”。他個性張揚、思維活躍。由於家庭環境和自身條件優越,餘海對新“雙爭”活動提不起興趣。“爭來爭去為了啥呢,還容易傷了戰友之間的和氣。”他說。
張祥亞從連隊的“老信箱”裡找到一封泛黃的信,那是創下這一紀錄的老英雄王秉讓生前寫給連隊的信。張祥亞一字一句地念給餘海:“當年之所以能用瞎炮打掉敵艦,靠的就是多思考、多研究、多創新,今天想要打勝仗我看也離不開這個!”
老英雄的話語,如同重錘敲擊在餘海耳畔。餘海開始重新認識這位老英雄——在評為華東三等人民英雄前,王秉讓也曾被連隊評為“學習模範”“行軍模範”等類似“優秀士兵”的榮譽。“英雄的背後,是一個個小榮譽的疊加。”餘海說。
新“雙爭”活動規定,連續3年被評為“四有”優秀士兵的應當記三等功。這一規定也激起了餘海的上進心。
穿越時空,昨天的優秀士兵影響著今天的優秀士兵。餘海收起漫畫書,一頭扎進了火炮操作的訓練學習中。去年底,餘海因為表現優秀,被連隊黨支部確定為入黨積極分子,同時被評為“四有”優秀士兵。
新“雙爭”的衝擊波,影響著二連每一個人,迴響在每一個“角落”。
上等兵王俊傑參軍入伍是因為一項政策:專科學歷學生參軍退役並完成專科學業後,從2022年起,可免試入讀普通本科或成人本科。
受餘海影響,本想著混兩年就走的王俊傑決心做出改變。他充分發揮自身特長,開始在連隊器材革新中大展身手。“新‘雙爭’活動不僅要評出先進、評出優秀,更要評出幹勁、評出動力。”張祥亞說。
好氛圍出戰鬥力。
連隊一班曾獲“長江英雄班”榮譽稱號。“我們有‘長江英雄班’,也要成為‘長江英雄連’。”藉著新“雙爭”的風,連隊聚焦練兵備戰,常態組織戰備演練和群眾性練兵比武,開展“我為打贏獻一計”活動,評選“神炮班”“金炮彈”獎,讓演訓場成為“雙爭”主場。
去年年底,連隊被旅表彰為軍事訓練先進單位,近三分之二的官兵受到上級表彰。
“爭上”之後怎麼幹
“核心是激勵廣大官兵立足戰位建新功”
體能考核結束,下士謝桂浩興奮地跑回宿舍。他來到一面特殊的牆前,鄭重地將寫有“引體向上破紀錄”的卡片抽出,同時塞進一張“理論測試達到優秀”的卡片。
在二連的每間宿舍裡,都有著這樣一面牆——天藍色的背景,周圍印著一圈精美的花紋,最上面寫著“我的目標我做主”幾個彩色大字。
這面牆,被戰友們親切地稱為“目標牆”。他們將自己的照片貼在上面,並插入相應寫有個人目標的卡片。每達成一個目標,官兵就會換上新卡片,並寫上完成的次數。謝桂浩的卡片旁寫的是數字“7”,這代表他已經完成了7個目標。“達成目標後,成績就可以納入新‘雙爭’的量化中。”謝桂浩說。
除了製作“目標牆”,連隊還設定了“龍虎榜”,定期對官兵表現進行打分排名;舉行表彰儀式,讓新“雙爭”充滿儀式感和榮譽感,營造比學趕幫超濃厚氛圍。
“新‘雙爭’活動的《實施細則》是全軍層面的指導意見,多是從宏觀角度提出要求,為各單位具體操作提供了很大的細化空間。”張祥亞說,他們依據新修訂的《軍隊基層建設綱要》《陸軍軍事訓練大綱》等法規,結合單位實際,根據崗位差異等制訂評比細則,細化分型別評比、分層次競爭的具體辦法,將新“雙爭”活動貫穿於基層的戰備工作、軍事訓練、政治教育、日常管理等方方面面。
“無論是過去的‘雙爭’還是今天的‘雙爭’,核心都是透過創先爭優活動撬動基層建設創新發展,引領基層單位奮進強軍新徵程、激勵廣大官兵立足戰位建新功。”張祥亞分析道。
下一步,加榴炮二連黨支部將著眼部隊與家庭共育,發揮用好家庭後盾作用,並透過強軍網、官方公眾號等平臺宣傳優秀士兵事蹟,鼓舞大家的幹勁、激發連隊的活力。
前不久,張祥亞透過微信為退伍前被評為“四有”優秀士兵計程車兵家人發去祝福,並寫下數封“邀請函”,邀請他們共同參加表彰晚會,一同見證屬於官兵們的榮譽時刻。
馬 振 王鈺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