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已過去許久,電影《長津湖》的熱度絲毫不減。電影中的畫面再怎麼震撼,也遠不及現實的殘酷。電影熱映之際,碧桂園魯東區域成本部負責人肖敏的朋友圈曬出了一枚“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紀念章,由此打開了一段塵封70年的記憶……
這枚勳章的獲得者:是肖敏的姨媽,蘇立。“當時配合著部隊做著宣傳演出,頭頂上的敵機呼嘯而過四處轟炸,我們一邊搶救著傷員,一邊堅持完成演出任務。”曾參加抗美援朝現今91歲高齡的蘇立,回憶自己赴朝歷程聲音激動。在經歷過美軍頻繁的騷擾轟炸,體驗過零下幾十度的低溫,感受到與戰友生離死別之後,現在的繁華盛世讓蘇立止不住的淚流。拿到“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紀念章後,蘇立感慨“自己並未做什麼事情,國家卻給我這麼大的榮譽。”1954年蘇立回國踏上故土,落地後的第一句聲音“沒有祖國大後方的支援,我們根本回不來,祖國偉大!”
舍小家為大家
一邊完成任務一邊救人
現今91歲高齡的蘇立,當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四兵團工兵團第九團政治處宣傳員。蘇立的家鄉在廣東順德。後受戰亂影響,蘇立一家搬至雲南昆明市,1950年10月,20歲的蘇立參軍,成為雲南軍區工兵第九團的一名女兵。
談及自己選擇參軍的原因,蘇立笑著說:“羨慕穿軍裝的人,希望保家衛國,於是便去了。”朝鮮戰爭爆發時,在部隊的蘇立聽到美軍侵略朝鮮的種種惡行,禁不住渾身顫抖。“聽聞美軍惡行,一想到敵人意圖侵犯中國的領土,拳頭忍不住地攥緊。”據蘇立介紹,當時家裡在昆明開了個小鋪子,自己是家裡經濟頂樑柱,如果這個時候離開家庭,也就相當於捨棄了“小家”。
“母親對我說,如果我走了,這個小家就像鳥兒沒了翅膀,飛不動了。”蘇立稱,即使萬般不捨,但是敵人現在都打到家門口了,這個時候必須拿起武器反抗。沒有過多猶豫,蘇立選擇了“舍小家為大家”。1951年蘇立正式成為了一名光榮的抗美援朝志願軍,職務為工兵團的政治處宣傳員,主要負責編小報、演出,鼓舞部隊士氣。
對於蘇立來說,每一次宣傳演出的過程,都是驚險重重。“一邊跟著部隊演出,一邊敵機在瘋狂轟炸,汽車連、運輸連全都毀了,場景甚是慘烈。”蘇立回憶當時的場景連連搖頭,那個時候既要完成組織安排的宣傳任務,又要同步立刻搶救傷員,“拉著傷員就找金屬掩體,至於自身的安危,根本沒時間思考。”
低溫下臉曾遭凍爛
吃飯噎著拿雪下嚥
1951年,朝鮮寒冬,當時由於服裝配備不到位,所有人都遭受過或重或輕的凍傷。而蘇立當時臉更是凍得流膿,被隊裡其他同志戲稱為“爛蘋果”。對於這個外號,蘇立不以為然,那個時候的她完全顧不上自己的臉,有時風吹著臉疼,她拿手一抹感覺黏糊糊,才知道臉已經凍爛了。
“身邊很多凍死的人,那個時候只想著趕快把美國趕出去,至於臉會凍成什麼樣,根本沒有想過。”據蘇立回憶,“確實很冷,但是那個大環境下也顧不上想那麼多。”好在回國以後,蘇立的臉完全康復,未留下一點疤痕。
除了氣候環境惡劣,當時蘇立面對的最大的困境就是供給食物的短缺。“供給短缺的最大原因是由於敵機的頻繁轟炸,工兵團這邊路剛修好,但是那邊路又被炸了。”由於後勤線遭美軍截斷,導致食物短缺,絕大多數志願軍會選擇出去挖野菜、打獵物。“沒有東西吃,我們就摘樹葉子吃,那個也能充飢。”蘇立說,有時吃葉子噎到了,在路邊摳一點雪,靠著雪幫助嚥下去,“但這種情況畢竟是少數,沒隔多長時間,祖國又會供應糧食給我們吃。”
山坡邊挖坑躲機槍
能回來是最大的幸福
回憶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在山坡邊挖坑躲機槍的驚險經歷讓蘇立難以忘懷。“現在回想起來驚險萬分,那個時候更像是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據蘇立介紹,當時他們工兵團駐紮在某個山坡附近,她的任務是給團裡的同志送食物。那段時間,經常會有美軍轟炸山坡邊的事件發生,而為了躲避美軍的轟炸,蘇立常常和一群同志在坡邊挖坑,深坑用以起到掩護和預防敵機轟炸的作用。
“坑能把整個人給蓋住,一有敵機轟炸就躲進坑裡。”蘇立稱,當時在山坡兩頭均有偽軍出沒,他們為了躲避偽軍,常常白天躲在坑裡,晚上再出來行動。“躲在坑裡根本不敢抬頭,有時向上瞄一眼,看的清清楚楚,偽軍戴著帽子,揹著機槍,從附近慢悠悠地走過。”蘇立說,那個時候,他們從未想過還能不能回來,也沒有擔心過是否會犧牲,只有一個信念,保家衛國,趕走美國侵略者。
戰爭是慘烈的,據蘇立介紹,她的身邊曾有一個連隊整隊陣亡,有些犧牲的同志至死蘇立都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回到祖國,陣亡同志的家屬們看到我們泣不成聲,我們好歹回來了,能回來就是最大的幸福!”蘇立哽咽地說道,“沒有祖國大後方的支援,我們根本回不來,祖國偉大!”
只為精神永遠傳承
志願軍憑藉頑強的戰鬥意志和付出巨大犧牲後,終於迫使美軍簽訂停戰協議,1953年,志願軍收穫了勝利,蘇立也收穫了愛情。那一年蘇立與戰友韓守宏在朝鮮結婚,沒有盛大的婚禮,只有餘生與你相伴的誓言。“雖然丈夫比我大8歲,但相處之後,我覺得他很好。”蘇立說。彼時志願軍開始陸續撤離,1954年她和丈夫回到中國並生下了大兒子韓志凱,意為志願軍凱旋,1955年蘇立又生下次子韓志勇意為志願軍勇往直前。意如其名,蘇立與丈夫希望志願軍的精神能在兩個兒子身上得到傳承,同時也希望家中所有的後輩都能永記那段歷史。
“現在過的挺好,我們再也不用受外人欺負,有吃有喝,現在真的很好!”回憶抗美援朝的歷程,蘇立稱最大的感受就是沒有高射炮,沒有好槍就會受人欺負,如今祖國強大,才換來現在美好的生活。“現在年輕人再也不用每天白天躲著晚上出來,更不用經歷槍林彈雨那段困苦的日子,他們現在最應該做的就是努力工作,報效祖國!”蘇立說。
銘記歷史,革命傳統代代相傳
“小時候時常聽姨媽、姨父講當年他們在戰場上的故事,我時常驚訝於那時候的人為什麼有那麼強的信念感,甚至腸子都打出來了,顧不得疼痛,還依然堅持戰鬥。”碧桂園魯東區域成本部負責人肖敏說,“我從小生活在和平年代,那時候聽長輩們說起那段過往也只是聽個熱鬧;當我長大步入社會參加工作,對兒時的故事也有了不同的理解,《長津湖》裡有一句臺詞,‘我們把該打的仗都打完了,我們的後輩就不用打了。’是前輩們用血與肉為我們築起了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我有幸出生在這樣一個有著光榮歷史的家庭,作為一名黨員,我更應該發揚優良的革命傳統。”
肖敏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2016年肖敏加入碧桂園,紅色家庭從小的耳濡目染也讓她在工作中多了一份勇氣和幹勁,“戰場上需要協同作戰的團隊精神,需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勇氣,需要責任與擔當,工作和生活中亦是如此”。工作中的肖敏勤懇努力,多次獲得集團表彰,更連續兩年被授予“碧桂園集團十大講師”榮譽稱號。除了自身十分優秀,肖敏帶領的團隊也在延續發揚著她身上具備的革命精神。在她的培養下,魯東區域成本部團隊走出了一個又一個優秀的總監、經理級人才,肖敏說:“能將前輩們的革命傳統發揚光大,帶出一支咬定目標不放鬆的隊伍,才是我最大的榮耀。”
肖敏覺得,老一輩的愛國精神之所以如此堅定,是因為他們知道何為來之不易。“現在,我們這一代人更應該學會感恩,感恩黨、感恩工作的平臺,把對祖國的熱愛轉化為工作的熱情,是對老一輩最好的報答。”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