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長期的野釣過程中,總結出了很多實用、管用的釣魚俗語,這些俗語簡潔直觀、清晰明瞭,有力地促進了釣魚經驗的發揚和傳承。其中也有一些俗語,如果脫離了一定的條件和語境,釣友們就極易產生歧義或者爭議。
下面,就來介紹一下十個爭議較大的釣魚俗語,以及如何正確地去認識和把握。
要想魚上岸,得拿糧食換。
大魚食量大,誘魚難度也大。野釣大魚要加大窩量,捨得拿糧食打窩,最好是連續打幾天重窩,至少也應當打個隔夜窩,才能把大魚誘進窩子,增加中大魚的機率,因此就有了要想魚上岸,得拿糧食換的說法。
凡事都應有個度,並不是窩量越大越好。但很多釣友卻不這樣認為,總覺得垂釣大魚窩量肯定是多多益善。其實每個人釣魚的時間是有限的,時間長短跟窩量大小成正比,如果垂釣時間不長,而窩量過大,魚兒只吃一小部分窩料就飽了,不會再去吞食餌料,造成窩裡有魚沒口的情況。自己所打的重窩,只是為別人做了嫁衣。
野釣大魚重在守。
大魚數量稀少,尤其是在野釣的水域,將大魚誘進窩子更是需要較長時間,因此野釣大魚就應該安靜地去多守一會兒,不能頻繁換餌,頻繁起竿,那樣往往會驚到大魚,導致大魚不敢開口。
大魚重在守的觀念深入人心,大師們也全都這樣強調,這就導致了一些釣友只要野釣大魚,就會直接跟“守”這個字掛起鉤來了。片面地認為,大魚完全是守出來的,不去針對垂釣的目標魚種,科學地選擇釣點,研究窩料餌料的適應性,而是會一種調釣釣到底,一種餌料用到底,一個釣位守到底,守來守去結果往往又是空軍。
小鉤細線釣大魚。
不少釣友一直在宣揚,自己用多小的鉤,多細的線,釣起了多大的魚,這分明就是在鼓吹自己遛大魚的水平。有些新釣友不明就裡,也跟著去挑戰小鉤細線搏大魚。
線組大小的選用,應該跟目標魚個體大小相匹配。對於野釣大魚來說,小鉤細線確實有利於放大吃口動作,方便抓口中魚,但由於線組拉力與大魚衝勁極不匹配,往往十有八九會切線跑魚,除非氣溫比較低,大魚不活躍。
野釣走水用大漂。
釣友們在野釣走水的時候,往往會換上吃鉛量稍大一些的浮漂,加上較重的鉛皮,增大浮漂的上牽力和鉛墜的下拉力,去抵禦走水的情況。
野釣走水用大漂成了大家基本的共識,在走水不嚴重的情況下,這種做法是對的,確實能夠解決走水問題;可如果走水比較嚴重,需要採用大跑鉛才能牽住浮漂時,就要用稍小一點的浮漂了,因為稍小的浮漂可以減輕水流對浮漂的衝力,減緩走水的程度。
釣魚不能露鉤尖。
很多釣友主觀地認為,餌料掛鉤時不能露出鉤尖,理由就是魚有視力,看到魚鉤鉤尖後,就不敢再去就餌。
其實魚是天生的近視眼,視力不是很好,它也不會在意你的魚鉤是否露出鉤尖,就餌與否關鍵是要看魚的開口情況。與之相反,用顆粒餌料垂釣大魚時,應該露出鉤尖,大魚嘴巴大,露出鉤尖並不影響就餌,還能方便刺魚;相反不露鉤尖卻可能導致刺魚受阻。
調低釣高不用找底。
不少釣友認為,調低釣高時,鉤餌一定是到底的,因此在調漂時不用再去找底測水深了。其實這種理解,存在著很大的誤區,原因有兩個方面。
首先,不去測量水深,調漂就不會精準。要求半水調漂,實質上是要離底調漂,離底越近,調漂越精準。其次,不找底可能釣得過鈍。因為雙鉤躺底後,直到八字環開始觸底,釣目是不變的,同樣一個釣目,靈鈍的差距迥然不同。
子線粗了擋魚口。
很多釣魚人說,子線粗了會擋魚口。子線會用到多粗呢,總不至於釣鯽魚用4、5號的子線吧。大多淡水魚是靠吸力把餌料吸入口中,並不是直接張嘴吞餌,只要不是粗得太離譜,根本不存在子線擋不擋口的問題。
如果子線較粗,線徑較大、柔軟度差,會導致魚就餌動作的傳遞延遲和訊號丟失,導致吃口漂像不夠乾脆、不好抓口,而不是因為子線粗了擋口。要說擋口,魚鉤太大才是原因。
釣大魚要用大力馬。
不少釣友在野釣大魚時,喜歡使用大力馬子線。其理由很簡單,無非是結實耐用,使用時間長,拉力值大,遇到大魚也不用擔心切線跑魚。
凡事都有正反兩個方面。大力馬子線的確有上述優點,但其缺點也很明顯,比如缺乏支撐力影響魚的動作出口,缺乏延展性影響調釣的靈敏度,拉力太強可能危及主線和釣竿的安全等。
大魚吃淡,小魚吃腥。
釣友們在野釣大魚時用淡餌是不假,但並不是大魚不愛吃腥餌,主要是由於腥餌會招致小魚鬧窩搶食的緣故,當然太腥的餌料也會引起大魚警覺,導致其不敢就餌。
小魚需要快快地長大,大魚也需要生長和發育, 而且往往需要窩餌含有更多的動物蛋白。大魚也想吃腥,尤其是水溫較低的時節,只是搶不過數量多、速度快的小魚而已。當然天氣炎熱的季節,大魚還是偏好淡餌一些。
越熱越好釣鰱鱅。
鰱鱅喜高溫。對於很多釣友來說,往往主觀地認為越熱越好釣鰱鱅,很少考慮到鰱鱅不僅喜高溫,還對容氧量有較高的要求,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老釣友都知道,氣溫跟氣壓成反比,而氣壓又跟容氧量成正比,天氣越熱,容氧就越低。因此夏季悶熱的中午,鰱鱅是很難釣到的,不是鰱鱅不喜高溫,而是此時容氧偏低造成的。而微風徐徐的天氣,鰱鱅開口異常活躍,尤其是位於下風口位置,頂風垂釣鰱鱅效果會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