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9日)上午11時左右,被無數軍迷千呼萬喚的我國首款隱身艦載戰鬥機殲35首飛成功,這也意味著我國繼美國之後,成為世界上第二個研製隱身艦載戰鬥機的國家。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殲35首架原型機一身綠色底漆,但是跟複合材料使用比例沒有直接關係
雖然尚無官方高畫質大圖,但是前往老鐵釋出的奈米圖也能看出,殲35首架原型機具有明顯的艦載機特徵,比如前起落架上的彈射牽引杆和機翼上的摺疊裝置,由於角度的原因目前看不到攔阻鉤。而且,這架殲35原型機明顯是由鶻鷹2.0發展而來。
殲35由鶻鷹發展而來,但是並不是”鶻鷹上艦“那麼簡單,即便是透過奈米圖的同角度對比,也能發現殲35較之鶻鷹2.0有很多改進之處,比如機體明顯加厚增加油料和內建彈藥攜帶量,主翼面積增加以提高起降能力,而且平尾貌似也增大了。估計殲35比鶻鷹2.0豐滿了一圈,最大起飛重量也達到30噸左右。而且首架原型機就已經在機頭下方安裝了光電系統,這意味著經過鶻鷹的驗證,殲35首架原型機的完成度相當高。
從鶻鷹2.0到殲35的進化與F35C的路徑非常相似,F35C為了成為合格的艦載機,也是從F35A那樣的小甜甜一路增重到F35C這樣的牛夫人。在相同的客觀規律和裝備研製條件下,這樣的相似其實就是殊途同歸---即便我們再怎麼奚落F35為“肥電”,到我們需要研製這樣裝備的時候,該怎麼樣就是怎麼樣。
有意思的是,殲35雖然對標F35C,但是在樣貌上確有F35B的神韻,尤其是座艙部分,大家可以細細對比一下。F35B座艙蓋為了將就後面的升力風扇,使得座艙蓋較A型和C型短了一截,而且座艙後方顯得臃腫、肥厚。殲35作為彈射起飛、攔阻著艦的艦載機,當然不會在座艙後方設定升力風扇,而之所以搞成這個樣子,應該是為了增加機內空間以容納更多的燃油或者機載裝置。
當然,目前曝光的奈米圖很難看出更多細節,比如軍迷期待的側彈倉(應該沒有)以及是否有內建機炮(估計也沒有),還有機腹主彈倉的尺寸、深度等。雖然試飛的推進以及更多細節的發現,殲35會有更多驚喜帶給我們。
殲35首飛之後,照例又有很多軍迷拿TA和F35C對比,沒辦法,從各方面看,這倆都太像了。至於殲35與F35C孰強孰弱的問題,筆者覺得兩者各有長短,但是以目前我國航空工業的水準來說,讓殲35強壓F35C一頭是不現實的,也沒必要。最起碼,首飛使用的兩臺WS13E與F35使用的那臺F135差距之大難以描述。
而近期對於軍迷來說好訊息不止這一個,北邊首飛了殲35,南邊也有一個全世界範圍內都獨一無二的機機亮相了---雙座型殲20。殲20B是我國對於未來空戰如何進行的一次大膽嘗試,沒準會引領未來空戰深刻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