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掙錢到底是為了什麼?毋庸置疑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有朋友說,資產規劃只適用於有錢人,存款都不多的人沒什麼可規劃的。其實每一個家庭,不管收入多少,都面臨著資產規劃的兩個基本問題:
突發大額支出風險:大病、身故、意外
資產增值需求:賺更多的錢提升生活品質
01
家庭蓄水池
如果我們把家庭資產比喻成一個水池,那麼池子裡的水就是我們所擁有的財富。
財富的本質是流動的,所以既會有進水管(收入),也會有出水管(支出)。
理財的目的就是讓這個池子有足夠多的水來滋養我們的生活,即讓
進水(收入) >出水(支出)
02
如何讓進水更多?
顯然是增加進水管的水流,也就是增加收入,即“開源”。
理財觀念中的收入,分為兩部分
1,主動收入:靠工作掙出來的,也是人創造出來的;
2,被動收入,也就是躺賺的能力;
以往,大多數家庭是靠主動收入來供給這個蓄水池裡的水,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認識到,家庭收入現金流的增加,可以有更多的途徑。
例如開闢一個“有水的池子”,比如投資股票、基金、年金類保險,收房租來增加家庭蓄水池中進水的水源。
03
如何減少流走的水
聊完了進水池的進水,也要關注出水——
我們的日常支出通常是固定的:衣食住行、房貸車貸、子女教育、父母贍養、普通醫療等等,這是蓄水池一定會有的出水管;
那有沒有可能除了固定支出以外,還有可能出現另一個出水管呢?
答案是有的,就是突發事件導致的支出,比如意外、突發疾病產生的醫藥費或突然身故導致的部分家庭收入終斷等。
突如其來的變故可能一下子掏空家庭蓄水池的儲備。
這樣不可控的支出空洞,怎麼堵呢?
需要一筆額外的錢進入這池子水裡,堵住臨時的、新開出水口,這是意外險、醫療險、重疾險、壽險的重要作用。
它就像一個閥門,及時補住出水口的同時,還可以注入一部分水量,繼續保持進水量>出水量,維持一個正向的平衡。
賺錢容易守財難,我們需要兜底的風險保障,也需要積累財富,讓資產實現穩定增值。
來源:小熊探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