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胡潤富豪榜釋出了,過去的富豪榜有“殺豬榜”一說,牟其中、黃光裕、顧雛軍、蘭世立、唐萬新、顏立燕、張文中、張克強等富豪們,在上榜後不久就遭遇人生的“滑鐵盧”,要麼身患債務危機,要麼鋃鐺入獄。
今年的富豪榜也讓“殺豬榜”名不虛傳,過去霸榜的地產行業集體跌落,2021年居然沒有一家房地產企業進入前10,其中皮帶哥恆大許家印縮水最慘,從2017年的首富下降到今年的第70名。
反觀新能源企業卻異軍突起,淨利潤只有44.8億元的寧德時代曾毓群躍居第三,第一次進入大眾視野的魏建軍更是讓很多人丈二摸不著頭腦,他是誰?他做什麼的?,這些其實都是新能源企業的領軍人物。
在未來二三十年的時間裡,還會有更多新能源企業出現在富豪榜上,和我們現在房地產市場一樣,這個市場有可能成為萬億級別的大市場。
清華大學研究團隊認為,未來我們如果想要實現碳中和,估計要投入140萬億元,這是啥概念?中國2020年GDP也就101萬億元,也就是說未來幾十年我們要舉一國之力,去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這個目標不僅僅是國家宏觀目標,會涉及到各產業,每個人。
碳市場的玩法
現在的碳市場主要還是“自願減排”的階段,參與的企業主要是石化、建材、鋼鐵、電力、航空等傳統行業,還有相關的上下游企業。
在未來“強制減排”階段,這些高能耗企業要麼轉型,要麼購買配額,而那些在清潔能源有佈局的企業無疑會獲得巨大機會,這也是淨利潤只有44.8億元的寧德時代為什麼有1.2萬億估值的主要原因。
除了寧德時代,我們熟悉的特斯拉,2020年全年利潤只有7.2億美元,如果去除掉售賣碳積分收入的15.8億美元,這家企業無疑是虧損的,當然這一點也不影響特斯拉擁有萬億市值。
透過“碳積分”補貼造車這個玩法不僅僅有特斯拉,國內國產五菱宏光也玩得風生水起。售價不到3萬的五菱宏光MINI EV,怎麼算都不掙錢,然而這款銷量超過20萬的新能源汽車,卻能夠給五菱帶來數十億的碳積分收入。
除了寧德時代、五菱宏光,很多企業都可以透過申請CDM的方式,獲得碳積分收入。CDM是歐洲主導的清潔能源發展機制,但是我們也可以申請加入。
過去清潔能源一直是歐洲國家所主導,可是碳排放畢竟是一個全球問題,沒有全球的集體參與,很難獲得全球氣候改善的改善。
可是如果想要讓發展中國家參與到減少碳排放,是一件十分困難的,大家想想也知道,拿我們國家排放大頭煤電為例,佔到整個發電量的50%,清潔能源發電與煤電每度差價在1-2毛,如果大量減少煤電,整個社會成本是非常高的。
而歐洲人給出的意見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可以不用強制減少碳排放,可以部分申請碳排放專案,然後逐步參與到發達國家的碳市場裡。也就是說像寧德時代這樣清潔能源利用比較好的企業,可以先期透過CDM機制,從歐洲碳排放市場當中獲益。
從2005年CDM剛剛誕生之時,中國就積極參與到該專案,到了2009年,有超過600個專案註冊成功,佔到全球註冊專案減排量的一半,是目前全世界等級專案最多的國家。
很多人可能會說,這不是薅歐洲的碳市場羊毛嗎?好像是隻佔便宜不吃虧呀。其實這件事情並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碳市場是一個逐漸完善的市場,規則的制定相當複雜,如果我們不在這個市場上提前摸索,任由西方世界來主導,未來我們很難在這個市場上有話語權。
碳市場的玩法?
過去歐洲採取了“祖父法”決定一家企業的碳配額,根據企業歷史排放資料,來決定未來一年免費分配到多少配額。這個方法雖然簡單粗暴,但是比較有效,不會有讓很多企業產生牴觸心理,試想一下,上來就懲罰那些汙染大戶,一不小心很有可能把企業給整死了。
可是我們回過頭想一下,“免費配額”是不是鼓勵汙染企業排放呢?而且從常識來講,等於是說,誰過去汙染最厲害,誰就獲得配額多,這顯然不符合懲罰高排放企業的初心。
後來歐洲就發展出了一道基準線,也就是說這個行業有個平均值,你超過這個平均值了,你就要付出更多的資金購買“碳配額”,你低於這個基準線了,就可以從這個市場獲利。
然而這種配額制也有很多問題,比如你上年沒有用完的配額,下一年怎麼辦?過去歐洲的做法就是,下一年直接作廢,這就導致每到年底,就有大量企業在拋售碳配額,碳積分價格幾乎一文不值。比如2005年,正常的談配額價格是21歐元/噸,可是到了年底,這個價格只有0.02歐元/噸。
通常一件貨物的價格並不是由重要性來決定的,而是由稀缺性來決定的,空氣對於我們每個人很重要吧?但是它卻是免費的,而黃金呢?既不能用於吃,更不能用來喝,但是因為“物以稀為貴”,導致它成為硬通貨。
所以任何商品只要失去了稀缺性,就失去了商品的價值,碳配額也同樣如此。後來歐洲就不斷減少碳配額,既不讓大部分企業感覺到“割肉”,又能夠讓碳市場能夠活躍起來。
而且為了讓更多的國家能夠參與進來,還採用了CDM機制,也就是說歐洲這些企業可以從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購買碳積分。
這其實也是巨大的BUG,中國國內的碳積分價格與歐美相差幾乎十倍。這也讓很多歐美企業來中國購買便宜的碳配額,後來歐盟迅速修復了這個BUG,來中國購買的碳配額有上限,最高不超過1.5%,不僅如此,歐盟開始細化規則,比如針對不同型別的企業,配額比例也不同等等。看上去很簡單的碳交易,背後規則的演化非常複雜。
未來碳市場,中國為何落後了?
碳配額這個東西畢竟是個虛擬的商品,它看不見也摸不著,所買賣的就是一堆資料,那麼如何用一套科學方法測量這些資料呢?
很多人會說拿個計量器材去測量呀!我們的汙水治理已經發展了很多年,你現在能夠準確測量一家企業排汙情況嗎?汙水這種比二氧化碳更容易測量的物質都這麼難,更不用說空氣測量了,難度是非常大的。
另外一種方法就是讓企業自行申報,然後不定期來複核,然後根據企業上報的資料來估算這家企業碳配額。這種方法確實很省事,但是卻很容易造假,甚至可能企業和稽核單位一起造假。
現在最流行的做法就是質量平衡法,這是一套嚴密的科學計算方法,其核心理論就是質量守恆定律,如果你是一家煤電企業,你購買了多少煤,發了多少電,你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基本就是這個數。
然而很尷尬的事情是,我們國家除了電力企業以外,其他企業資料幾乎沒有,你說一家服裝製造企業,它的排放資料是多少呢?這家服裝企業從布匹的購買,成衣的縫製,再到衣服的染燙,過程非常複雜,很難用“一刀切”的方式計算出碳排放資料。
此外為了保證資料在登記、錄入、交易、結算過程中不被造假,還需要一整套檢測、核查、報告的流程,這些規則不可能憑空想象出來,需要在實際的摸索當中不斷完善這些資料,完善這些制度流程。
過去這個交易體系一直由歐美所主導,因此這些國家有了非常龐大的資料庫,並且利用這些資料,他們已經建立了相當複雜的市場減排機制,而我們國家在這一領域幾乎還是空白。
如果有一天,歐美等國家對這些規則進行強制推廣,我們可能選擇遵從。比如把全球的航空企業都納入碳市場,那麼我們能夠拒絕嗎?畢竟人家已經玩了很多年,不但有成熟的市場,而且規則也運行了很多年,能有的BUG也都已經被修復,你不用人家的,用誰的。
這就好比華為鴻蒙系統與安卓系統,不是說安卓系統有多好用,有多先進,而是人家安卓系統已經使用了很多年,系統相對穩定。歐盟在2012年就把航空業納入了碳交易市場當中,我們國家至少要等到2030年遊戲規則才能慢慢跟上來,已經慢了人家一步。
未來對我國的挑戰
我們國家現在加入碳市場的主要是國有能源企業,未來要求更多的企業加入碳交易市場,而我國很多民營企業非常脆弱,如果一下要放開碳排放付費,這些企業很難短時間內適應。
現在我們國家碳交易價格在50塊錢左右,這也是除歐盟以外其他國家普遍的價格,而歐盟的碳交易價格多少呢?40-80美元,價格相差了近10倍,這麼高的碳交易成本,是很多企業難以承受的。
很多人覺得這是大企業的事情,和我沒有關係,我上文提到,我國還是以碳煤為主,如果碳煤價格上漲了一倍,對整個國民經濟影響非常大,你不可能說不用電吧?
中國從2006年開始就已經是二氧化碳最大的排放國,2011年甚至是美國與歐盟的總和,這裡面除了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國之外,我們的經濟結構也決定了碳排放過高。
中國目前佔據了全球製造業的28%,其中支柱產業、建築、鋼鐵、採礦、還有發電等都是高耗能行業,想要實現碳中和,降低碳排放是十分困難的。
雖然道路很艱難,自從我們簽訂《京都議定書》之後,就要履行大國的社會責任,不能像川普那樣說退群就退群。
從2013年開始,我們就在北京、上海、廣東、重慶等重點城市開始試行碳交易,雖然現在試點的範圍很窄,交易的規模也有限,但是我們可以不斷摸索,建立一個覆蓋全行業的碳市場。
總結
很多人覺得“碳達峰、碳中和”都是高大上的國家政策,和自己沒有什麼關係,其實如果想要實現碳交易全面推廣,每個人都要親身參與。
如果你用過支付寶的螞蟻森林,其實就是一個小範圍的碳交易,我們透過綠色出行,賺取碳積分,未來能夠抵扣我們在用電上的碳排放。未來生活的點點滴滴,都能夠把你所有的活動能夠記錄下來,為你積攢綠色能量。
另外未來的碳交易像今天的證券市場一樣,個人的碳積分不但能夠交易,甚至能夠作為期貨進行跨期交易,這樣就會有無數的普通投資者也會參與進來,隨之而來的是,我們的生活習慣也會發生改變。
現在很多年輕人願意為健康生活付費,為各類“零糖”、“零新增”食品買單,無糖的酸奶要比普通牛奶貴了近一倍,但是這也不影響消費者為自己的消費理念買單。未來我們會為了綠色能源少吃牛肉,因為大氣當中有相當比例碳排放來自牛、羊的反芻,然後排放到大氣當中,隨之而來可能更喜歡用人造肉等更加節能的肉食。
這些生活上的巨改變,無疑是市場巨大機會,這個機會可能比過去的房地產市場還要巨大。大的市場就會有“大魚”,這一領域產生億萬富翁的機率也會大增,但是我們還要看到,過去我們在這一領域,已經遠遠落後於歐盟,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我們還要處在追趕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