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讀特
10月28日,上海博物館與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合作,聯合來自7個國家的12家知名博物館及收藏機構舉辦的 “東西匯融——中歐陶瓷與文化交流特展”正式開幕。展覽中,上海博物館以全新視角和策展理念,講述早期全球化中的中歐貿易與文化交流,匯聚206件(組)重量級中外陶瓷與油畫作品,傾力打造兼顧學術脈絡與觀賞趣味的展覽。
16世紀開始,得益於新航路的開闢與成熟,中歐貿易與交流日漸頻繁,瓷器作為最具中國特色的商品之一,源源不斷地輸入歐美地區。遠渡重洋的中國瓷器不僅見證了明清時期中國與歐洲的貿易發展,也記錄了當時影象、設計、技術與觀念的交流,是東西文化間對話與互動的載體。展覽分為三個篇章。
“中西交通”篇透物見史,透過珍貴的歐洲訂製瓷器串聯起完整的早期中西貿易史,以外銷瓷器面貌的變遷展現16至18世紀中歐貿易與交流的歷史發展。同時,透過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海域的7艘沉船材料,在空間維度中鋪陳東西航線與交通網路的拓展變遷。
“中西交融”篇以全新視角呈現以往貿易瓷展未曾關注的問題:西方人如何看待、使用遠渡重洋的東方器物?瓷器如何融入歐洲的生活方式、室內設計以及時尚風潮?東西方的差異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展覽透過油畫作品帶領觀眾步入瓷器在西方的使用情境,透過極富創意的歐洲加彩、鑲嵌及室內陳設瓷器,展示中西器用、審美和設計的碰撞與交融。
“中西交匯”篇揭示貿易與交往帶來的技藝及觀念交匯,展覽首次系統呈現明清時期中國陶瓷的傳播與影響,精選越南、日本、中東、葡萄牙、荷蘭、法國、德國、英國等地模仿中國的產品,透過精心組合比對呈現窯業技術的互鑑,揭示中國技藝對世界物質文明的貢獻,也透過陶瓷影象中的異域想象,探究影象背後的觀念與思維。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表示,展覽的主題是早期全球化中的東西匯融,而展覽本身則是全球博物館力量的匯融。在疫情之下,以文化衝破阻隔,用藝術聯結世界,共同譜寫這一東西匯融的傳奇。上海博物館堅信,博物館作為人類文明見證物的收藏與展示機構,理應成為文化交往的前沿,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鑑。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22年1月16日。
(原標題《“東西匯融——中歐陶瓷與文化交流特展”上博啟幕 以瓷為媒,講述世界貿易和跨文化交流》)
(作者:深圳特區報駐滬記者 匡彧 文/圖)
本文來自【讀特】,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