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免疫治療和分子靶向藥物等新藥越來越多地應用於淋巴瘤、白血病和多發性骨髓瘤等血液惡性腫瘤的治療,並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與傳統的化療相比,免疫治療和分子靶向藥物對正常造血系統的毒副作用小;但是,這些新藥對人體先天和過繼免疫也有一定的不良影響,導致感染的發生。
國內外血液病的臨床實踐中發現這些藥物有導致感染甚至重症感染的潛在風險,這種風險受到國內專家們的高度關注。
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感染學組、淋巴細胞疾病學組和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抗淋巴瘤聯盟組織我國三十餘位本領域的專家,結合國際進展和國內實際情況和臨床經驗,制定了“血液腫瘤免疫及靶向藥物治療相關性感染中國專家共識”,發表於2021年《中華血液學雜誌》第九期。
共識經過專家們數次線下研討,最終成文。通訊作者:劉啟發,錢文斌,趙維蒞。由浙大二院血液內科李嫻、梁贇、錢文斌和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林韌執筆。
來源:Theranostics. 2019
免疫治療藥物相關的感染
免疫治療藥物包括抗CD20單抗、抗CD38單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抗CD30單抗、雙特異性抗體(BiTE)、抗CD79b單抗等已經上市和即將在國內上市的抗體藥物。
血液腫瘤常用靶向藥包括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蛋白酶體通路抑制劑(PI)、布魯頓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劑、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抑制劑、JAK激酶抑制劑、BCL-2抑制劑、FLT3抑制劑和磷脂醯肌醇-3激酶(PI3K)抑制劑等。
部分藥物感染事件主要發生於啟動治療後的前6個月,粒細胞減少期,需重點監測。
(1)細菌預防與監測:目前尚無循證醫學依據支援在靶向治療同時予以常規細菌預防。
(2)病毒預防與監測
HBV預防:建議HBsAg陽性和/或抗-HBc陽性患者,可酌情在治療開始前服用抗病毒藥物(如恩替卡韋0.5mg 1次/日),至少持續到治療結束後12個月,每月定期隨訪檢測乙肝病毒DNA複製數。
VZV預防: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病毒學血清學檢測IgG陽性者,在治療開始至停藥後至少4周建議給予預防性抗病毒藥(阿昔洛韋400mg 2次/日或伐昔洛韋300mg 2次/日),特別是粒細胞減少期。
CMV、EBV監測:CMV、EBV血清學IgG+,IgM-患者,治療期間應每1-3月進行病毒PCR監測。
JCV感染相關PML推薦的評估包括:神經科會診、釓增強腦磁共振成像和腦脊液JCV DNA的聚合酶鏈反應分析或證實存在JCV後行腦活檢。陰性的JCV PCR結果無法排除PML。若無其他替代診斷,應保證隨訪和評估。一旦確診PML,應永久停藥。醫生應該特別警惕患者有可能未注意到的PML提示症狀(如認知、神經或精神症狀)。
需要注意:藥物相互作用,特別是CYP3A4拮抗。
總結與展望
靶向治療及免疫治療開啟了血液腫瘤治療領域新格局,單藥和聯合治療發揮了巨大的優勢,但相關的毒副反應特別是感染性疾病合併症值得臨床醫生關注。在疾病的全程管理中感染的預防、早期發現、診斷和及時治療面臨新的挑戰,特別是原發疾病進展或先前接受過多次化療的患者在應用靶向及免疫治療時感染潛在風險需要重視和及時評估。臨床實踐中應充分了解靶向治療及免疫治療相關感染的流行病學和發病機制,區別免疫相關的反應與感染,更好的處理免疫及靶向藥治療中相關性感染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