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仙很早以前便有記載,在中國古代《玄中記》提到,“狐五十歲,能變化為婦人;百歲為美女,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使人迷惑失智,千歲即與天通,為天狐”。意思是說,狐仙五十歲便可以化身為人,百歲為美女,千歲就可以通天。
狐仙最早是以祥瑞的正面形象出現的千古傳說中,就有對狐之圖騰的崇拜,塗山氏、純狐氏、有蘇氏等部族均屬狐圖騰族。
據傳說,大禹治水時,禹整天忙碌無心結交女朋友,一副有為青年事業為重的樣子,眼看就要絕後。有一次,他走到塗山,看到一隻九尾白狐,意有所動,於是就在此地娶妻生子,而他的兒子——啟,便是狐仙之子,後來成為了夏朝的開國君王。
此後,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尤其是對女性的性格和心理上的迫害和壓抑,逐漸成為了“狐仙”文化誕生的溫床。
《朝野僉載》中記述,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飲食與人間同之。由此可見,狐仙在封建社會中最早是受到女人們的喜愛的。
狐狸漂亮的皮毛,小巧可愛的身軀和狡詐精怪的脾性,在古人心目中實在只有嬌媚的女人可以與之相比。
狐狸在先秦兩漢時期的地位最為尊貴,與龍、麒麟、鳳凰一起並列為四大祥瑞之一。漢代石刻畫像及磚畫中,就常有九尾狐與白兔、蟾蜍、青鳥並列於西母王座旁,以示吉祥。
還有人總結說,狐狸有三德:毛色柔和,符合中庸之道;身材前小後大,符合尊卑秩序;死的時候頭朝向自己的洞穴,是不忘根本。
看得出來,狐仙在夏至漢的兩千多年的日子裡,過得還是挺滋潤的。
可漢代以後,狐仙作為祥瑞的地位急劇下降,先前對狐狸的好話沒有了,剩下的都是些不體面的詞,如“狐疑”、“狐媚”等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狐狸才開始人化,變得法力無邊,獲得了人的情感和智力。如葛洪所著《西京雜記》一書內,有古冢白狐化為老翁入人夢的故事。
《搜神記》中談狐仙的作品甚多,當時人們喜談狐仙已成風尚。不過此時有關狐仙的小說大都情節單一,結局悽慘。
《西京雜記》
唐代更多的是大肆宣揚與狐仙有關的靈異事件。清代,以《聊齋志異》和《閱微草堂筆記》為代表的筆記小說又大暢其說。
蒲松齡
《聊齋志異》更是集狐仙之大成,達到了巔峰造極的地步,蒲松齡筆下的狐仙們集人類全部美德於一身,成為人類的好朋友,它們強調友誼,尊重真情,反而比人類更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