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一度和北宋以及西夏三足鼎立;它也一度成為了中國北方少數民族中最為強盛的王朝;它曾經也一度對於佛教有著極度的崇拜,它就是中國歷史中一個重要的王朝--遼。
千年之後,遼王朝的輝煌早已遠去,然而那些遼代儲存下來的建築依然彰顯著它曾經的強大和藝術造詣。在遼代古建築中,儲存下來最多的就是佛寺以及佛塔。
在眾多的遼代古寺中,善化寺算是我在旅行中遇到的遼代建築中最喜歡的一座。為什麼它會成為遼代建築中讓我最喜歡?其一因為梁思成先生曾用“其大殿、普賢閣、三聖殿、山門四處均為遼金二代遺構,不意一寺之內,獲若許多珍貴文物,非始所料”這樣的高度評價來形容善化寺;
其二善化寺的建築價值雖然如此之高,然而卻還免費開放,關鍵遊客還不多,旅行在其中往往會給你原生態的氛圍,那種寧靜感剛剛好符合我對於古寺的印象。
可以說善化寺和很多遼代木構建築一樣,繼承了唐代建築的風格,比起秀氣的北宋建築而言,遼代建築則更多了幾分唐代建築的大氣之美。
現存的善化寺主要以中軸線為主,從南到北分別是山門、三聖殿以及大雄寶殿;另外在東西兩側還建有東西朵殿、文殊閣以及普賢閣。
山門之外,一座色彩斑斕的五龍壁第一時間吸引了我的眼球,據資料記載善化寺的五龍壁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曾為興國寺門前照壁,2009年搬遷至此成為如今善化寺的照壁。
整座照壁長19.9米,高7米,厚1.45米,須彌座處雕刻著10種動物,又以牛、馬最為好看,這些動物姿態各異可謂是栩栩如生。
照壁頂部採用了仿木結構的琉璃斗拱裝飾,重點可以關注中間部分用琉璃製作而成的5條飛騰雲海之中的巨龍,這樣的規模在中國照壁中也算是位列前茅,僅次於大同代王府,北京的九龍壁。
九龍壁的對面就是善化寺的天王殿,也為善化寺的山門所在,為一座面闊五間,進深兩間,單簷廡殿頂的建築成為了中國現存金代最大的山門。
天王殿除了金代特色的木構外,最好看的就是藏在殿堂內的四大天王造像,均為明代的遺存。四大天王,身子偉岸,面向威嚴,造型精美,為典型的明代天王造像風格,遺憾的是民國時期進行過重新彩繪,看起來有點不倫不類。
天王殿之後的三聖殿同為面闊五間的建築,依據殿堂內的石碑記載我們可以瞭解到三聖殿建造於金代天會、皇統年間。
天王殿長32.5米、進深四間19.2米、當心間面闊7.62米,成為了中國現存遼金建築中當心間最寬的一座,三聖殿一大特色為巨大的斜拱,這種碩大華麗的斗拱也被叫做如意斗拱,就連梁思成先生都稱他為“偉大之鬥,深遠之簷出,屋頂和緩之斜度,穩固莊嚴..."。
因為殿堂內不能拍照,所以文章中的彩塑均翻牌自書本
三聖殿第二大特色為殿堂內的彩塑,均為金代儲存至今的造像,雖在清代重繪,然而造像本身依然帶著濃濃的金代塑像風格,尤其是普賢菩薩更是極其靈動。
天王殿之後為善化寺的主殿-大雄寶殿,別急著看這座大殿,可以先看看兩側的閣樓,尤其是西側的普賢閣更是金貞元二年的遺存。
普賢閣為一座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的重簷九脊頂樓閣式建築,關於它的身世非常有意思,修繕落架的時候發現了“貞元二年一行造”,因為沒有註明朝代,便產生了唐德宗李適使用的貞元年號和金代海陵王完顏亮的貞元年號之爭,不過根據建築風格更多學者偏向於後者。
金代的普賢閣北邊就是中國僅存的八大遼代木構建築的--大雄寶殿,為一座面闊七間、進深五間的單簷廡殿頂建築,憑藉著單體面積1200多平米排名全國第三。
除了建築特色之外,大雄寶殿殿內的34尊彩塑同樣是一大看點,為遼金原作。殿堂正中為立於蓮花座上的五方佛,法相莊嚴、服飾精美,帶著濃濃的遼金造像風格。五方佛的對面南牆壁上所繪的190多平方米佛教故事壁畫為清康熙年間的遺存,同樣是清代壁畫中的精華。
顯然比起遊客眾多的華嚴寺而言,我個人更喜歡是小眾且免費的善化寺,旅行在其中的話處處給你帶來原生態的氣息。(作者:馬且停,人生在於行走,旅途需要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