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有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學生的作文越寫越“大”了,越來越“空”了。翻閱近兩年的高考滿分作文書,很難再找到那種既有獨到的視角、又書寫了真實生活的好文章了。我們的考試作文在應試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
今天分享一篇葉聖陶杯作文大賽的一等獎作文《放不下的扁擔》,作者是山東某高階中學的高二學生。
生活,永遠是寫作最重要的源泉。一篇優秀的作文,要有走進生活的態度,有敢於剖析生活的勇氣,有能從細微處體悟生活的心靈,這幾點,這篇《扁擔》都有。
一根帶著歲月風霜、蘊含著鄉土情結的扁擔,成就了這篇充滿了生活氣息的好文章。
本文有哪些“生活化內容”呢?
首先,選材生活化。
扁擔,是農村以前的重要運輸工具,農民先把稻穀芝麻小麥等捆好,把紅薯花生蓮藕等入筐,然後用扁擔把他們挑回家,那時,人是很累,但心裡很高興,幾個月的辛勞與等待,不就是為了這一天嘛。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人,現在看到那些農具,像鐮刀、鋤頭、扁擔、竹筐等,一定會感到特別親切,而且會深深的懷念那段為了生活起早摸黑的生活。文章就很真實,選材特別貼近生活。
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把我們和周圍的人、周圍的世界聯絡在了一起,都可以成為寫作素材,一個枕頭,一朵花,一顆紐扣,一條絲巾。
其次,細節生活化。
最打動人的,永遠是最真實最細膩的部分。文中寫得最好的有兩處。一處是爺爺挑著“我”去做農活,爺爺挑起籮筐時喊的那句話,“我”坐在筐裡的心理和動作,都是那種很入骨的真實;一處是“我”學爺爺使用扁擔,說扁擔在爺爺肩上有“美妙而顫悠的弧度”,在我肩上卻“硬挺挺地”,真是細膩到每個細胞。這些有靈氣的文字,給讀者呈現了一個真真切切的場景。
這個小學生的作文也是有些靈氣的。
本文也有應試作文應該具備的那些東西,像線索分明,表達準確,語言簡潔,情感真實,前後呼應,結構嚴謹,等等。更重要的是,字裡行間,瀰漫著一種詩意、溫暖、有力量,那是人類最本質的東西,也是很多人的終極追求。
但是,也有不足。就是“爺爺要求把扁擔帶到城裡”這個情節有點假,渲染爺爺的鄉土情結有點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