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有一個江湖美名,
“海上的布達拉宮”;
它還是中國有人居住的最東島嶼之一,
位於浙江舟山東極鎮——
青浜島。
它的面積僅為北京朝陽區的1/333;
從半升洞客運碼頭出發,
該小島乘船即可到達,
遠遠就能望見島上層層疊疊的小房子;
清晨臨東海,
便可在這裡看到東海上的“第一批”陽光。
青浜島海邊有一群人,
他們並不是慕名而來、登島遊覽的遊客,
他們正在“淨化”這座東極的海島。
攝影:林谷垚
航拍:楊赫
這是8月初的一天,剛剛過境不久的颱風“煙花”,破壞了青浜島的沙浦碼頭和南岙(ào)碼頭,將蜿蜒曲折的海岸線變成了慘不忍睹的彩色垃圾帶。
身穿海藍色馬甲,帶著棉布手套和大號編織袋,二三十號人來到島上的濱水區域,開始清理碼頭上被沖毀的水泥塊和難以計數的海漂垃圾,他們正在開展一場不同以往的淨灘活動。政府工作人員、民宿主、村民,乃至島外志願者皆參與其中,他們花費近五天時間,清理出需要以噸計數的塑膠垃圾和碎石斷木。
人群中,有位面板黝黑、頭戴寬簷帽的男子,人稱“海叔”,他是此次清理活動的組織者,也是青浜島日常淨灘活動的領頭人。
近年來,環保話題的熱度不斷攀升,人們逐漸認識到海洋垃圾對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造成的巨大危害,各地陸續興起自發性淨灘活動,青浜島也不例外。
2014年,43歲的海叔,來到青浜島開設島上第一家民宿。談及初衷,海叔坦言自己從小生活在海邊,灘塗沙灘是自己童年的樂園,16歲起隨船隊出海捕魚討生活,大海於他而言的複雜感情無須多言。
經營初期,海叔發現青浜海水藍、風光好,卻備受海漂垃圾的汙染。“海灘上的白色泡沫塑膠積了厚厚一層,多到你根本無法想象。”這樣的情況並非海叔到來之後才出現,島上居民早就習以為常,垃圾順著進岸風來,又會隨著離岸風走,幾乎不會對自己的日常生活造成明顯影響。
而海叔有自己的理解,這些垃圾也許會從眼前消失,但只是暫時的,它們始終存在於地球之上,以另一種有汙染的物質形式,返回土壤、海水和空氣中。
幾乎日日都在目睹垃圾隨潮汐無聲攻佔海灘,海叔意識到自己真的該動手做點什麼了,於是便開始時不時地前往海邊撿拾垃圾,慢慢也結識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民宿主和愛島人士。
(以下三位皆為島上的民宿主,以及青浜島海島公益組織者發起人)
青浜島的淨灘活動就這麼組織起來了,起初只是零星幾人自發參與,如今則發展成每年有計劃地組織兩次大型、至少80次小型淨灘活動,參與人群也不再侷限於島上的民宿主、商戶和村民,島外遊客以及專程而來的志願者也紛紛加入。其中,“Clean東極島,Keep海島藍”環保公益活動已成功連續開展六季,累計參加人數達500餘人,共清理海洋垃圾約300噸。
釋出於今年五月的《2020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公報》顯示,2020年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等區域的海灘垃圾平均個數多達21.6689萬個/平方公里;平均密度為1244公斤/平方公里。這個資料無疑驚人,相較之下,海叔及青浜志願者們所做的不過滄海一粟。
就像海叔曾聽過的那些不解聲音,“靠你一個平頭百姓,能改變什麼”。沒有觸及自己的實際利益,人們大抵會漠然置之;但事實上在目光不可及的地方,那些因為視而不見、索取無度、不計後果的行徑而引發的問題正在悄悄發芽,或早或晚終將回到人類身上。
其死因可能是頭部撞到船隻,後被海浪帶到海灘上,海叔和夥伴測量出其長度為1.6米
島上的另一位民宿主姚姚是個很好的例子。2018年,她來到青浜島旅遊,當時他們一行人剛剛結束皮划艇環島遊,臨近岸邊時卻發現,若想上岸就必須跳入水中,從一片“垃圾海”中趟過去。這是她第一次深切感受到被垃圾圍困的悲哀。
後來,姚姚聽海叔講述了自己這幾年淨灘的經歷,深受觸動,當即表示第二年一定會回來“撿垃圾”;次年5月,她重回青浜島履行了承諾,並就此定居下來,成為淨灘團隊中的重要一員。今年年初,青浜島的環保事業掀開了新篇章。在仁渡海洋創始人劉永龍的指導下,海叔與島上其他6位民宿主聯合成立了“青浜海島公益發展中心”,把“零廢棄海島”的建立工作正式提上日程。
“零廢棄”是一個幾近完美的願景,具體到青浜島而言,它更像是一場關於島嶼垃圾就地無害化處理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實踐。
青浜是東極諸島中的一座,地處舟山群島東端,距離本島約45公里船程。島嶼不大,整體形狀狹長,呈南北走向,海岸線長10.5公里,灘地面積2.37平方公里,陸域面積1.41平方公里,夏季常住人口約400,其他三季減半。
在這樣一個面積僅有北京朝陽區1/333的小島上,究竟會產出多少生活垃圾?答案是,總量不大——根據海叔團隊給出的資料顯示,在今年8月,青浜島進行過一次為期15天的垃圾調研,其間每天對全島清運系統中的全部69個垃圾桶進行兩次稱重,得出全島半月垃圾總量為10410.71公斤。
可這似乎並不是一個絕對意義上的好訊息——小型島嶼上的生活垃圾通常總量都不大,但處理起來卻很難。
這些年來,由於青浜島地理位置及交通條件的限制,島上的垃圾基本採取混收、混投、露天混燒的處理方式,給當地生態系統造成了不小的壓力。
針對這一情況,海叔及其團隊展開了數次討論,他們認為若想實現“零廢棄海島”,就必須結合青浜的實際情況,在“垃圾就地無害化處理”上下功夫,這不僅是為了有效改善生活垃圾處理難的情況,也是為了更有效地處理淨灘活動中清理出的海洋垃圾。
當然,“垃圾就地無害化處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聽海叔介紹,他們設定了短期、中期、長期三個目標,其工作目前處於第一階段,主要分兩部分,一是安排工作人員或志願者深入社群,普及環保知識,動員商戶和村民加入垃圾分類的行列;二是建設清運碼頭,對PET塑膠瓶、鋁罐、硬紙板等垃圾進一步細化分類,利用機器壓縮打包後,運至舟山本島進入城市垃圾回收系統。
談到工作中遇到的難題時,民宿主姚姚頗為無奈地說道:“很多村民並不理解公益是什麼,他們會覺得你做這些事,一定是拿了什麼‘好處’,否則為什麼要‘吃力不討好’?還有些人會覺得,自己本來過得挺好,結果突然來了一群人,說這不對那不行,垃圾不能隨便扔,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打擾,志願者並不是來幫忙的,而是來‘添亂’的……如何用島民能夠接受的方式,去解釋我們在做什麼,為什麼一定要做垃圾分類,我想不僅是青浜島面臨的問題,也是很多偏遠地區同樣會遇到的難題。”
在觀看日出的人群中,海叔擺上了垃圾桶,順便撿拾遺留在觀看點的垃圾
“零廢棄”到底是什麼?也是村民們最常提出的問題之一。
事實上,零廢棄並非要求人們不製造任何垃圾,而是儘可能養成避免產生垃圾的生活習慣。
海叔說,可能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他們對一次性消耗品的使用率是很低的,比如他們去超市買東西,都會自帶可迴圈使用的購物袋,用髒了以後還會清洗乾淨以便下次繼續使用。
可以說,節約的生活習慣本就是“零廢棄”的做法,當你帶上自己的杯子、筷子、環保袋出門時,就已經邁出了“零廢棄生活”的第一步。也許,絕對意義上的“零廢棄”是不現實的,但以“趨近零廢棄”為目標的探索與實踐,始終意義非凡。
我們與舟山自在海合作,首次發起“海洋清潔行動日”。未來一年,我們開設“海洋清潔⾏動”專⽤郵箱和專區,邀請更多⼈貢獻對環境保護、⽣態多樣性和海洋清潔有關的想法和計劃。請提供故事的線索,發表你們的觀點,交流你們的創作。
國家地理中⽂版將從你們的構想中選取線索,打造成具有國家地理風格的故事,在我們的所有內容平臺(雜誌、影片平臺、社交媒體、合作媒體夥伴)上刊登。
“海洋清潔⾏動”專⽤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