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大,
無奇不有。
而古代世界,
更有著今人無法想象的器物。
前段時間,
微博網友“饅頭_控”釋出了一組圖,
從內部到外部,
再到細小的構件,
全面展示了一件西漢墓出土的"溫明",
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和討論。
這件“溫明”,
2017年出土于山東青島土山屯西漢墓,
是一件覆於墓主頭部的漆木質方盒,
上面鑲嵌著琉璃等構件。
“溫明”本就少見,
尤其還是如此完整精美的“溫明”。
同時出土的,
還有一件儲存完好的遣冊,
遣冊是專門記錄隨葬品器物的簡牘,
古人會將隨葬品列個清單一同下葬,
放置在墓室之中,
在這份遣冊上就列有“玉溫明”。
▲青島土山屯漢墓遣冊
什麼是“溫明”呢?
關於它的記載,
最早見於《漢書·霍光傳》:
“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
賜金錢、繒絮 ,
繡被百領,衣五十篋,璧珠璣玉衣,
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
樅木外臧槨十五具。
東園溫明,皆如乘輿制度”。
對於溫明的解釋,
東漢人服虔曰:
“東園處此器,形如方漆桶,
開一面,漆畫之,以鏡置其中,
以懸屍上,大斂並蓋之。”
青島漢墓出土的這件溫明,
外形確如服虔所注。
為人們確認“溫明”為何物又增加了新的證據。
而在此之前,
著名的海昏侯墓也出土過一件溫明。
更鮮為人知的是,
在山西,
上世紀四十年代也曾經出土過一件,
可惜流失到了遙遠的日本。
關於溫明 專家們這樣說
溫明究竟是什麼?以前學界多認為溫明就是考古中發現的西漢晚期至東漢早期的漆面罩,認為揚州一帶出土的幾件漢代漆面罩,應當是《漢書·霍光傳》裡記載的溫明。
復旦大學教授裘錫圭先生在《漆“面罩”應稱“秘器》一文中提到:王念孫《讀書雜誌·漢書第十二》“溫明”條認為《霍光傳》“溫明”下脫“秘器”二字,並將此條原文引錄於下:
“‘溫明’下有‘秘器’二字。而今本脫之。據服注云東園處此器形如方漆桶,顏注云東園署名也,其署主作此器,皆是釋‘秘器’二字。後《孔光傳》,光父霸薨,賜東園秘器;光薨,賜乘輿秘器。師古皆無注,此注已見於此篇也。……《文選·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注引此,正作‘東園溫明秘器’,《漢紀》同。(《北堂書鈔·禮儀部十三》引《晉公卿禮秩》雲,安平王孚薨,給東園溫明秘器。)”
▲漆溫明 西漢
揚州博物館藏
▲左:漆溫明頂部 右:漆溫明上的圖案
他認為:“《文物》1987年第1期《揚州平山養殖場漢墓清理簡報》所報道的在M1、M4 二墓中出土的漆‘面罩’,應即《漢書》所說的‘秘器’……《簡報》所述M1所出漆‘面罩’情況,與上引服虔注所言正相符合,顯然就是《漢書》所謂秘器,稱為面罩是不合適的。”
裘錫圭先生認為新發現的漆“面罩”應稱為“秘器”,但有的專家卻不這麼認為。
文物專家、考古學家孫機先生在他的文章《“溫明”不是“秘器”》中說:
“按以溫明混同於秘器,始自王念孫《讀書雜誌》卷六‘溫明’條……《後漢書·袁逢傳》李注說得最明確:‘秘器,棺也。’可見秘器就是棺…… 至於溫明,在漢代只見於《漢書·霍光傳》……其所賜之‘梓宮’就是棺……所以在‘東園溫明’之後不應再加‘秘器’二字。否則,一人之喪而重複賜棺,於理不合……最近發表揚州平山養殖場1號西漢墓所出漆面罩……這種現象為前所未見,但與服虔說正合……面罩上的銅鏡可以被視為溫明的特殊標誌;由於它的出現,此器遂得以確認……《漢紀》於溫明下增‘秘器’,適成蛇足。”
▲連雲港尹灣漢墓出土溫明
那麼,是否可以認為“漆面罩”就是“溫明”呢?
鄭州大學副校長韓國河在其文章《溫明、秘器與便房考》中認為:
“把江蘇揚州、淮陰、連雲港等地一帶出土的西漢晚期至東漢早期漆面罩定為溫明 ……不能令人完全信服。理由如下。
第一,從文獻記載來看,溫明是皇帝、王侯、大臣和高階貴族使用的葬器,揚州等地發現的新莽前後的墓主身份達不到使用的級別。
第二,如果服虔說可信,開一面,形如漆桶的溫明是斂屍以前懸掛在屍體之上的用品 ,“大斂並蓋之”埋葬時,未必一定就是罩在死者頭部的東西。
第三,溫明作為葬具來記述,《漢書》中僅見《霍光傳》一處 ,《後漢書》中未見 ,《三國志· 魏書》中有一處 ,《晉書》《魏書》《南史》《北史》中多見。記載最晚下限是在《舊唐書》。由此可見,溫明的使用年代跨度比較長,僅僅以揚州等地出土的漢代漆面罩作為溫明的實證,還不足於證明就是漢唐文獻記載的溫明,因為魏晉南北朝隋唐考古的王陵發現中沒有見到類似於漢代漆面罩的實物可以印證。”
▲儀徵新集螃蟹地漢墓出土的溫明
溫明有什麼含義呢?孫機先生說:“斂屍時罩以溫明,或表示為死者送去光明。”
韓國河則有不同意見,他認為:“‘溫’作為古漢語使用,主要有四種含義,即溫暖、和氣、溫習、溫病;‘明’字有八種含義,即明亮、明白、證明、明確、英明、視力、次、明代。鑑於此,葬具溫明之‘溫’的含義大概主要和溫暖、和氣相關。……溫明之‘明’的含義,也許和明器之‘明’有一定的關聯。……明器雖為死者的隨葬之物,但隱喻的是為死者神明所貢獻的物品。溫明之語,不僅僅是給死者送去光明,重在於溫和死者的神明。至此,西漢時期溫明的含義也許是一種泛指,即包含各種隨葬明器(東園處製作)在內的東西。……東漢時期溫明的含義發生了變化,因為,東漢洛陽城中有溫明殿的存在……溫明長時間忌諱不用,至東漢晚期服虔對它的解釋出現偏差也在所難免。”
▲揚州市博物館溫明使用示意圖
《“溫明”新考》一文的作者陳潔圓認為:“此說法還不夠確切。……‘溫明’二字當拆開而看。‘溫明’詞語後常跟 有‘轀輬車’,《漢書》雲‘載光屍柩以轀輬車’,顏師古注引孟康曰:‘如衣車有窗牖,閉之則溫,開之則涼,故名之轀輬車也。’如此表述,‘溫’在這裡當有幽閉的意思。而服虔所云……也符合這樣的含義,所以筆者認為,‘溫’字當解釋為此葬具的器型,即幽閉如方漆桶,可以大斂覆蓋在上方。‘明’字指的應當是鏡子的功用。《說文》雲:‘明,照也。’《抱朴子·涉登》說:‘明鏡徑九寸已上,懸於背後,則老魅不敢近人。’ ‘明’指鏡子,覆鏡於上,正是前文‘光明破暗’的功效。”
關於溫明的作用,陳潔圓認為,“‘溫明’為天子王侯所獨享的葬具,在最初規格極高;因為壓制鬼神的意圖,在讖緯之學盛行的兩漢並不被廣泛採用;晉代以後,隨著佛教的傳入;‘溫明’逐漸得到重視,統治階層中多有關於其的記載,直至唐代後由於《開元禮》逐漸被荒廢,但仍舊有類似的‘以鏡懸棺’的現象出現。”
無獨有偶,在海昏侯墓出土的器物中,早期公佈過一件漆器——孔子屏風,上面不僅有孔子及弟子的畫像,而且還有用漢隸書寫的孔子生平,可謂漆、書、畫三絕。後有專家考證,那不是屏風,而是一面碩大的青銅立鏡,相當於如今的穿衣鏡。但更進一步研究又發現,這件集鏡、漆、書、畫為一體的器物,極可能就是學界多年來只聞其名不見其物的“溫明”。
▲海昏侯墓“溫明”結構示意圖
你知道嗎?山西也曾出土過溫明
▲山西陽高出土的溫明線圖
出自孫機先生的《從歷史中醒來》
上世紀40年代初,
日本人小野勝年、水野清一等,
在山西陽高古城堡西漢墓進行發掘,
其中也出土過一件溫明。
孫機先生曾這樣描述它:
“不僅鑲有琉璃壁、璜等飾件,
而且從下部左側之馬蹄形孔中
伸出溫明內建屍枕兩端的獸頭,
樣子很可怖。”
據瞭解,
這件溫明,
後來被掠奪到了日本,
藏於何處不得而知。
令人遺憾的是,
目前,
只能在一些書籍中看到它的樣子。
▲小野勝年等人編著的
《陽高古城堡——中國山西省陽高縣古城堡漢墓》,
書中有關於這件溫明的介紹
私信社長加入開門文話社
成為社員與百位資深古玉藏家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