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六九一年五月,古北口總兵蔡元上奏朝庭:古北口、喜峰口一帶長城,傾塌甚多,請行修築。康熙斷然不同意,他的上渝是:
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能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帶,朕皆巡閱,概多損壞,今欲修之,興工勞役,豈能無害百姓?且長城延袤數里,養兵幾何方能分守?
從這話中看出,康熙心中的"長城"乃是民心,修德安民,才能長治久安。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那麼康熙是怎樣面對虎視眈眈的北方蒙古呢?
從一六七0年葛爾丹稱汗開始,其稱霸漠北漠南,屢次犯邊作亂。康熙對其發動了多次征戰,雖然在一六八八年對其平定,但深感八旗兵戰力的退化和對邊境的不安。於是,每年在北邊舉行秋獵。名為秋獵,實為兼具恢復八旗兵的驍勇和對蒙古震懾的作用。一七0二年八月康熙選定熱河,為秋獵建造一所行營,一七0三開始興建,一七一一年主體初步完成,康熙親書"避署山莊"。康熙的文韜武略,在這"避署山莊"上,得到了又一次淋漓盡致的展現。
從"文"的方面講,採取綏靖安撫政策,塑造民族大團結。避署山莊的建築風格,採用的是漢文化風格,避署山莊周圍的八座寺廟(溥善寺現已不存在),大多采用藏傳佛教風格,因為蒙古及西北少數民族大多信奉藏傳佛教。這些寺廟為來朝見的邊疆少數民族的王公貴族,提供了觀瞻居住之所。在休息和祈禱中,不知不覺的增加了對大清的認同。康熙每年還在這山莊還舉行很多政治活動。增加互信、綏靖政策又在不聲不響的置入到這些政治活動中。這樣的構思精到吧。
從"武"的方面講,利用圍獵演習秀肌肉,展示力量,起到震懾作用,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康熙每年去避署山莊,其中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必不或缺,那就木欄圍場秋獵。每年在木欄圍場圍獵出動一萬多人的隊伍,搭建一百七十多座大帳篷為"內城",二百五十多座大帳篷為"外城",城外再設警衛,這種場面的安營佈陣,是圍獵還是軍事演習?其目的不言而喻。自此,漠南、漠北、漠西的蒙古各部保持了長期的平靜。這攻心為上,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兵法運用,是不是比那修理長城更高明?
就象康熙在上諭中說到的,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都常修理,但亦邊患不斷,而一座山莊競使邊境長期安寧。或許這山莊就是康熙心中最堅實的邊關長城。
喜歡的朋友請予關注、分享、謝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