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領導山西的革命歷史
在全國黨史中的重要地位
□郭秀翔
黨在山西的歷史是黨的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黨領導山西人民的革命史在全黨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之際,回顧總結黨領導山西人民的革命歷史,對於挖掘山西紅色資源、發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黨的建立和大革命時期,山西是黨在北方地區最早建立黨組織的省份之一,也是最早發揮重要作用的省份之一
在中國共產黨創立初期,山西就有黨的活動和影響。1920年,山西黨組織的創始人高君宇加入北京共產黨小組後,就在山西開展革命活動,在他的指導幫助下,1921年太原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青年團組織的建立為山西黨組織的建立奠定了基礎。1923年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透過的決議稱讚“太原是唯一的與中央有較密切關係的地方團,此點值得大會讚揚,於工人運動亦頗努力。”
1924年夏,中共太原支部成立,這是山西最早的黨組織,也是北方地區較早的黨組織之一,一經建立就很快發揮重要作用。1925年,黨領導山西青年學生掀起反對閻錫山強徵房稅的鬥爭,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團中央機關刊《中國青年》進行了連續報道,團中央執行委員、《中國青年》主編惲代英稱讚:“山西青年能夠在閻錫山高壓之下,代表本省民眾利益而奮鬥,自然是值得各地青年仿效的……”。1926年,榆次晉華紗廠舉行大罷工,這是黨領導下的山西工人運動史上規模最大、堅持時間最長、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大罷工,早期黨的領導人蔡和森曾稱讚“北方黨領導下的真正的群眾鬥爭,開始於正太路石家莊的鐵路工人,而發展於‘五卅’後太原的罷工罷市和榆次紗廠的長期鬥爭。”
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山西是黨在北方地區最早建立工農紅軍省份之一,也是黨和紅軍重點發展的戰略要地
1931年,山西黨組織領導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晉西遊擊隊和紅二十四軍,這兩支紅軍在呂梁山、太行山燃起武裝鬥爭的星火,成為黨在北方地區建立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重要實踐。《益世報》稱紅二十四軍為“北方之朱毛”,“較這江西省過之而無不及也”。後來,這兩支紅軍在反動軍隊的“圍剿”下轉移陝北,成為後來建立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的一部分。
1936年春,毛澤東、彭德懷率領紅軍從陝北渡河東征山西,歷時75天,轉戰50餘縣,在山西擴充紅軍8000多名,籌集到共摺合50餘萬銀元的款項和重要物資。期間還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晉西會議,會上毛澤東明確提出了“經營山西”“赤化山西”、在山西建立抗日根據地的戰略構想。紅軍東征宣傳了黨的抗日主張,擴大了黨的政治影響,為全民族抗戰爆發後八路軍開赴山西、建立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參加百團大戰的太行區民兵
三、抗戰時期,山西是華北抗戰的指揮中樞和敵後主戰場,是保衛黨中央的堅固屏障和聯絡中央與其他各區的主要通道,在民主政權建設、先進文化發展等各方面也作出重要貢獻
抗戰期間,山西是華北抗戰的指揮中樞,推動了華北抗戰的興起和華北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全面抗戰爆發後,劉少奇、楊尚昆、彭真等率中共中央北方局機關移駐山西,八路軍總部和三大主力師領導人朱德、彭德懷、左權、任弼時、鄧小平、林彪、羅榮桓、聶榮臻、賀龍、關嚮應、蕭克、劉伯承、張浩、徐向前等,率部挺進山西抗日前線,並長期工作戰鬥在山西。八路軍在山西先後指揮實施了三次戰略展開,使抗日烽火燃遍華北大地。其中,第一次是在山西晉東北、晉東南、晉西北、晉西南展開,建立山西抗日根據地;第二次由山西向冀東、冀南、冀魯豫邊、冀熱察、綏遠大青山挺進;第三次是挺進冀中、冀南、山東,開闢了廣闊的華北戰場,形成了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和山東抗日根據地。
抗戰期間,山西是華北敵後抗戰的主戰場,創造了打擊日本侵略者的輝煌戰績。首戰平型關,取得了全國抗戰開始後中國軍隊主動對日作戰的第一個大勝利,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戰信心,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再戰雁門關,夜襲陽明堡日軍飛機場,摧毀敵機24架,創造了戰爭史上步兵打飛機的奇蹟,有力配合了國民黨軍在忻口正面戰場的作戰。百團大戰是全民族抗戰以來八路軍在華北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帶有戰略進攻性質的戰役,振奮了全國軍民奪取抗戰勝利的信心。1941年的黃崖洞保衛戰,取得了以少勝多的輝煌戰績。1943年的韓略村伏擊戰,殲滅日軍 “戰地觀戰團”軍官120人,成為中國軍隊在抗日戰場上一次消滅日軍軍官最多的戰鬥。歷時兩年半的沁源圍困戰,全民皆兵,被《解放日報》讚譽為“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一面旗幟”“敵後抗戰的模範典型”。抗戰期間,僅以山西境內的70次著名戰役戰鬥計,我軍殲滅日軍近7萬人,佔侵略華北日軍總數22萬人的31.8%。山西戰場還牽制了日軍重兵,有力支撐了華北抗日根據地的對日作戰。
抗戰時期,山西是保衛陝甘寧邊區、保衛黨中央的堅固屏障,成為黨中央聯絡華北、華中、華南各敵後抗日根據地的主要通道。山西在各抗日根據地建起了縱橫交錯的地下秘密交通網,溝通中共中央和各抗日根據地的聯絡,透過交通線接送了許多中央領導人和黨的重要幹部往返延安與各抗日根據地。
山西抗日根據地開展黨的建設和民主政權建設,成為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雛形。抗戰期間,黨在山西貫徹“三三制”原則,實行民主選舉,減租減息,開展工農業生產,推動根據地各項事業得到全面發展。毛澤東曾指出:“各抗日根據地的社會性質已經是新民主主義的”“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政權,便是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主要標誌”“各根據地的模型推廣到全國,那時全國就成了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
山西是催生抗戰文化的沃土。大批愛國文化人士及青年知識分子匯聚山西,創作了許多反映根據地軍民戰鬥生活的作品,促進了空前的民族覺醒,人民大眾的思想意識、精神風貌發生了劃時代的深刻變化。《小二黑結婚》《呂梁英雄傳》等一批文學作品展示了根據地人民生活的變化和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老一輩革命家如朱德的“佇馬太行側,十月雪飛白。戰士仍衣單,夜夜殺倭賊。”陳毅的 “萬年民族發祥地,抗戰精華又此間。山西在懷抱,河北置左肩。山東收眼底,河南示鼻端。長城大漠作後殿,提攜捧負依陝甘。更有人和勝天時,地利攻守相攸關。創業不拔賴基地,我過太行夢魂安。”也成為抗戰文化經典、紅色文化瑰寶。
山西為全國抗戰作出了巨大貢獻,不僅為八路軍的發展壯大貢獻了60萬餘熱血青年,還鑄就了偉大的太行精神、呂梁精神,成為山西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成為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著名記者史沫特萊在《中國在反擊》一書中專門記述了她在山西戰地採訪的見聞;美國卡爾遜中校在山西跟隨八路軍戰鬥部隊行動,將山西抗戰前線的見聞寫成《中國的雙星》並宣傳到世界。
四、解放戰爭時期,山西是支援全國解放戰爭的重要戰略基地,是全國解放戰爭的戰略前進陣地、重要兵源基地、後勤保障基地和幹部輸出基地
1945年的上黨戰役,是抗戰勝利後我黨我軍向國民黨軍開展的第一次重要的自衛反擊戰,這場戰役的勝利有力配合了黨在重慶談判中的鬥爭。毛澤東在《關於重慶談判》中高度評價上黨戰役:“太行山、太嶽山、中條山的中間,有一個腳盆,就是上黨區。在那個腳盆裡,有魚有肉,閻錫山派了十三個師去搶。我們的方針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針鋒相對,寸土必爭。這一回,我們‘對’了,‘爭’ 了,而且‘對’得很好,‘爭’得很好。”
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後,山西解放區軍民奮起自衛反擊,先後取得一系列戰役的勝利,對全國解放戰爭戰略全域性起到了重要配合作用。比如,呂梁、汾孝戰役策應了保衛延安的戰役,晉南戰役粉碎了閻錫山和胡宗南部聯防體系,正太戰役使晉察冀和晉冀魯豫解放區連成一片,使陽泉成為中共建立第一城,陽泉豐富的煤鐵資源有力支援了全國解放戰爭和華北解放區的經濟建設。三打運城是人民解放軍由運動戰向城市攻堅戰的轉變,封住了山西的南大門,切斷了閻錫山部南逃的去路。歷時72天的臨汾攻堅戰被毛澤東專門介紹給東北野戰軍,稱讚“是一個有意義的大勝利”。晉中平原大決戰中,人民解放軍以不足6萬兵力殲滅閻錫山部10萬餘人,中共中央電賀“僅僅一個月中,取得如此輝煌戰績,對於整個戰局幫助極大”。太原戰役歷時半年之久,期間,為配合平津戰役,中央指示暫緩進攻太原,圍而不打,爭取和平解放。直到1949年4月,由徐向前和彭德懷兩位元帥共同指揮攻打太原,取得勝利。太原解放後,大同守軍不戰而降。中共中央電賀“從此山西全境肅清,華北臻於鞏固”。在山西解放戰爭中,許多共產黨員英勇犧牲,年僅15歲的女共產黨員劉胡蘭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她用短暫的生命鑄就了不朽的劉胡蘭精神,毛澤東為她親筆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根據地人民踴躍參軍
山西是全國解放戰爭的戰略前進陣地。劉鄧大軍兵出太行、陳謝集團挺進豫西,揭開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劉鄧大軍南下時,太行區動員1600名幹部和8萬民工組成野戰團、基幹團等隨軍參戰,太嶽區也抽調3000餘名幹部隨軍南下。山西全境解放後,由山西地方武裝升級組建的主力部隊進軍大西北、大西南,為解放大西北和大西南作出了貢獻,許多山西籍幹部戰士留在當地,參與了建設新解放區的工作。
山西是全國解放戰爭的重要兵源基地。土地改革運動使廣大農民實現了耕者有其田,調動了人民群眾參軍參戰的積極性,30萬土改翻身農民參加解放軍,百萬民兵、民工支前參戰。
山西是全國解放戰爭重要的後勤保障基地,劉鄧大軍和陳謝集團南下時攜帶的百餘萬大洋,大部分是由太行區供應的。晉綏邊區為陝甘寧邊區提供了強大的後勤保障,僅1946年到1948年就先後供給中央和西北財政就達7萬億元邊幣,佔到了邊區財政總收入的73.65%。毛澤東在晉綏幹部會議講話中稱讚,晉綏的黨組織“在過去的一年內完成巨大的軍事勤務,支援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
山西是全國解放戰爭重要的幹部輸出基地。在解放戰爭奪取全國勝利、迎接新中國誕生之際,部隊挺進,幹部跟進,數萬名幹部北上、西進、南下,僅成建制組成整套省、地、縣(區)班子南下湖南、福建、四川的幹部就有1.2萬餘人。
根據地人民趕製被服,支援前線部隊作戰。
五、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政軍主要領導人和一大批老一輩革命家在山西留下光輝足跡
毛澤東先後兩次進入山西,一次是紅軍東征期間,在山西轉戰70余天;另一次是1948年3、4月間,赴河北平山西柏坡路經山西,完成了偉大的戰略轉移。在晉綏幹部會議上,毛澤東第一次完整系統地闡述了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總政策、土地改革工作的總路線和總政策。周恩來在抗戰開始後,親赴山西抗日前線,推動山西抗戰。劉少奇在抗戰開始後來到山西,直到1938年2月回到延安;1942年再次進入山西,對山西的減租減息運動進行了指導;1947年率領中共中央工委第三次進入山西,對山西正在開展的土地改革運動進行了指導。朱德從1937年9月來到山西,直到1940年春返回延安,佇馬太行近三年。彭德懷從1937年9月到1943年一直在山西抗日前線;解放戰爭時期,又指揮了總攻太原的戰役。葉劍英、楊尚昆等中央後方委員會領導人從1947年4月到1948年3月在山西臨縣住了近一年的時間,統籌中央後方工作。劉伯承、鄧小平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在太行工作戰鬥近10年。賀龍在晉綏革命根據地工作戰鬥12年多,直到1949年5月山西解放後率部進軍西南。據初步統計,10大元帥的全部,10位大將中的9位,還有上將、中將、少將共1000多名,都曾在山西工作戰鬥過,他們建立的豐功偉績永留三晉大地。
根據地婦女為八路軍送軍鞋。
黨領導山西革命取得成功,在山西留下了多達3000餘處的紅色遺址遺蹟。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視察時指出:“來到這裡深受感動、深受教育。我們黨的每一段革命歷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動教材。”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山西視察,並指出:“山西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地方,是八路軍總部所在地,是抗日戰爭主戰場之一,建立了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等聞名中外,太行精神、呂梁精神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些都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以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資源為山西發展提供精神力量。”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視察時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進一步把黨在山西的歷史研究好、宣傳好,把山西的紅色資源挖掘好、運用好,用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和精神風範,鼓舞鬥志、激發動力,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提供豐厚滋養和精神力量。(作者:郭秀翔,系中共山西省委黨史研究院副院長)
責編:溫衛傑
編輯:趙凝
二審:李易霖
終審:段利軍
來源:2021年第9期《前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