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瀚是"三十年代的文藝家,四十年代的軍事家,五十年代的農學家",他文武雙全、品才皆優,被譽為"鎮邊將軍","戍邊將軍","無銜將軍"等,他為了革命事業,南征北戰,艱苦奮鬥,兩袖清風,終生未婚,因受迫害,英年早逝,骨灰撒在了他傾生開拓的新疆農墾大地。
1915年,張仲瀚出生在河北獻縣崔爾莊,1931年就讀於北平平民高中,學習期間,正值九一八事變,張仲瀚積極參加北平學生抗日救亡運動。在活動中他受到了共產黨的影響,追求革命,堅持進步,先後參加了“左翼作家聯盟”和“左翼戲劇家聯盟”。他負責主編出版色彩鮮明的文藝刊物《新帆》。1933年2月,張仲瀚回到家鄉,12月由曹幼民介紹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在黨組織的領導下,秘密辦學習班,組織讀書會,宣傳抗日救國,並組織學生鬧學潮。他在津浦路沿線工作時,被敵人發覺,險些被捕,躲避到任國民河北省政府的民政廳長伯父家,後由其伯父介紹到蔚縣政府任科員,後升科長。1936年調任河北省博野專署任秘書,後任博野縣公安局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政府潰退南逃,張仲瀚組織了一支千餘人的河北民軍,他自任民軍司令,公開舉起抗日的大旗。冀中軍區成立後,張仲翰把河北民軍交給了呂正操司令員,他回到老家獻縣,又組織起"津南抗日自衛軍",任司令員。這支部隊紀律嚴明,宣傳抗日,打擊日偽、土豪惡霸,部隊很快發展到兩千多人。
1939年,賀龍率120師進軍冀中,津南抗日自衛軍和359旅的719團合編,張仲瀚為團長,原719團團長賀慶積任合編後的副團長。張仲瀚率部隊參加了多次戰鬥,他臨危不俱,指揮若定,多次克敵制勝。1941年,719團隨359旅到達陝北,保衛延安。為抵制國民黨對延安的經濟封鎖,他率團駐紮在南泥灣開展起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張仲瀚兼任南泥灣墾區區長。1944年冬,為開闢江南抗日根據地,奉命隨三五九旅南下,任南下三支隊支隊長,後任棗陽軍分割槽司令員。
抗戰勝利後,張仲翰1946年任北平軍調處中共代表葉劍英聯絡參謀,進行國共談判。1947年,組建渤海軍區教導旅,在山東寧津招募新兵一萬九千餘人,隨後西征,改編為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第六旅。1948年12月,張仲瀚任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二軍六師師長。
1950年後,張仲瀚歷任解放軍第九軍政委,二十二兵團政治部主任,新疆自治區黨委黨委,中央農墾部副部長。當選中共八大代表和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文化大革命”期間,張仲瀚遭受林彪、“四人幫”集團的殘酷迫害,遭受長期關押。1979年12月17日,經中央軍委審查批准,總政治部作出了《關於張仲瀚同志問題的複查結論》,為張仲瀚恢復了名譽。平反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顧問。因身體長期遭受折磨,1980年3月9日,一生未娶、無兒無女的張仲瀚同志在北京病逝,終年65歲。
張仲瀚從冀中平原到天山腳下,從黃土高坡到江南水鄉,都留下了他革命的足跡。他在土地革命時期入黨,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是新疆建設兵團的建立人之一。他一生信仰堅定,光明磊落,不怕犧牲,勇於擔當,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和建設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他是滄州人民的驕傲,更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希望滄州的獻縣或滄縣,建立一座張仲瀚紀念館,以此弘揚先烈精神,教育激勵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