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
1918年,毛澤東、蔡和森等在長沙建立了新民學會,發起和組織留法勤工儉學運動。1919年12月25日,蔡和森率領一批新民學會會員及湖南青年赴法勤工儉學,尋找“改造中國和世界”的良方。而他的親密戰友毛澤東則留在國內,尋求革命真理。於是,在通訊並不是很發達的年代,書信成了天各一方的兩名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交流思想的重要途徑。
到達法國後,蔡和森迅速形成了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成為我國旅法勤工儉學的學生中最早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先驅。1920年7月,新民學會留法會員在蒙達尼公學召開大會,就“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問題進行熱烈討論。蔡和森明確提出“主張組織共產黨”。這是蔡和森第一次在新民學會會員中公開宣傳他的建黨主張,而主持會議的蕭子升則主張以教育為工具的溫和的革命。蒙達尼會議後,蔡和森、蕭子升受會議委託,分別將兩種意見寫信給國內的毛澤東,徵求他的意見。
1920年9月16日,蔡和森在寫給毛澤東的長達6000餘字的信中,詳細地闡述了成立共產黨及其國際組織之必要,主張“明目張膽正式成立一箇中國共產黨”。他明確地提出只有組織了中國共產黨,“革命運動,勞動運動,才有神經中樞”。他還指出:這個黨必須是高度集中的組織,“黨的紀律為鐵的紀律”“黨的最高機關為中央委員會”“黨的方略為多方面的,無論報紙、議院、團體,以及各種運動,絕對受中央委員會的指導和監督,絕不能單獨自由行動。”
1920年12月和1921年1月,毛澤東先後兩次在給蔡和森的回信中,對蔡和森的主張,表示“我沒有一個字不贊成”。
後來,一大召開時,如何稱呼這個新成立的政黨名稱,與會人員接受了毛澤東的建議,中國共產黨這個名稱便隨之誕生。
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這一名稱是由蔡和森最先提出的,蔡和森與毛澤東的書信便是證據。
長征
長征一詞,隨著紅軍跋涉的發展有一個演變過程,並不是一開始就明確的。
據中央檔案館考證,“長征”一詞的首次使用是在1935年5月中共中央以紅軍總司令朱德名義釋出的《中國工農紅軍佈告》。佈告指出:“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今已來到川西,尊重彝人風俗。”這是目前能夠找到的最早首次提出和使用“紅軍萬里長征”一詞。
此後,1935年9月12日,在俄界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出的《關於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中,把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稱為“二萬餘里的長征”。從此,“長征”一次響徹南北。
在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勝利結束長征以後,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一文中評價道:“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確如毛澤東所言,長征是震驚世界的偉大壯舉。
毛澤東思想
1943年7月5日,當時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的王稼祥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22週年和抗戰6週年,發表了《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主解放的道路》這篇文章,率先提出了毛澤東思想這個概念,指出"毛澤東思想就是中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為後來億萬人民熟悉的詞彙正是從這天起正式出現在中國共產黨中央的檔案中。
王稼祥在這篇文章中認為,中國共產黨22年的歷史是為爭取中國民主解放的鬥爭史,中國民族整個過程的正確道路就是毛澤東在其著作中或實踐中指出的道路,王稼祥還指出,毛澤東思想就是中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的布林什維克主義,中國的共產主義。
1945年4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把毛澤東思想正式寫進黨章,當時這對統一全黨思想,很快奪取中國革命的勝利起到了積極作用。毛澤東思想這一科學概念提出後,很快被全黨同志所接受。
改革開放後,中國共產黨定義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人集體智慧的結晶,而不是毛澤東個人的思想。
中國人民解放軍
在1944年8月2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軍委高幹會議上,劉少奇說:“正規軍、游擊隊合起來叫‘解放軍’,或加之為國民革命軍解放軍。”這是迄今為止,所見檔案資料中第一次出現“解放軍”的稱謂。
但當時,並未統一叫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各地區,“解放軍”這一稱謂在使用時,多在前面冠以地名,如:“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山東解放軍”等。
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毛澤東和蔣介石在國共兩黨談判中,焦點是人民軍隊整編和解放區政權存在的問題。出於戰略和政略上的考慮,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沒有繼續對自己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提出和使用“解放軍”的稱謂。
真正第一次使用“中國人民解放軍”這一名稱,是在1946年。當年6月,國民黨發動的全面內戰爆發。“人民解放軍”的稱謂被重新提出。1946年9月12日,《解放日報》在社論中再次使用“人民解放軍”的稱謂。隨後,在毛澤東和新華社發表的文章中,也多次公開出現“人民解放軍”的稱謂。
1946年10月3日,《解放日報》在《為實現一月停戰協定及政協決議而鬥爭》的社論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稱謂。
1947年10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發表,這是全軍改稱“人民解放軍”的重要標誌。到1948年初,全軍各部隊均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軍委作出《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團以上各部隊均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稱謂。
從此,“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稱謂一直沿用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8年1月12日,任弼時先生在西北野戰軍前線委員會上,談到當時黨對知識分子的政策,於是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我們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好好引導他們,給予適當的教育和改造,他們的知識和技能是可以為著新民主主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服務的。
在後來的日子裡,任弼時先生也多次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在全國建立”,他是第一個提出並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名稱的人。
任弼時先生對工作和事業一直恪守“能堅持走一百步,就不該走九十九步”的原則,甚至常年抱病工作,最後他因過度勞累而永遠離開了我們,年僅46歲。死後,他被葬入八寶山革命公墓,以紀念他對新中國作出的偉大貢獻。
改革開放
1984年2月9日,鄧小平在廈門考察時指出:“改革開放後,僑務工作很重要。”這是文獻資料中目前所能看到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最早把“改革”和“開放”兩個詞連在一起,明確提出和使用“改革開放”一詞。此後,鄧小平在其後的多次講話和工作部署中,把改革開放作為全黨全國全軍工作的重點,新中國的發展也翻開了新的一頁。因此,鄧小平也被尊稱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從1984年至1987年黨的十三大召開前的三年多時間裡,鄧小平談到改革和開放問題時,多數情況下都是把“改革”和“開放”兩詞連在一起,作為一個詞即“改革開放”來使用。
在這裡舉幾個例子。
1986年3月28日,鄧小平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要取得成功,決定於兩個條件。一個是國內條件,就是堅持現行的改革開放政策。如果改革成功,會為中國今後幾十年的持續穩定發展奠定基礎。還有一個是國際條件,就是持久的和平環境。”
1987年2月6日,他強調指出:“十三大報告要在理論上闡述什麼是社會主義,講清楚我們的改革是不是社會主義。要申明四個堅持的必要,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必要,改革開放的必要,在理論上講得更加明白。”
此後,報刊上,尤其是黨報中開始出現“改革開放”的字樣。《人民日報》在1984年9月13日刊發的一篇報道《中組部領導集體對照檢查近幾年組織工作問題提出整改意見,抓領導班子調整保證改革開放順利進行》中,首次使用“改革開放”。
1987年至1993年期間,“改革開放”一詞先後寫入黨的基本路線、黨章和憲法,在黨和國家政策與制度層面得到確認,成為全黨共識和國家意志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夢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大型主題展覽《復興之路》時,首次提出把“中國夢”,並定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並且表示這個夢“一定能實現”。“中國夢”的核心目標也可以概括為“兩個一百年”的目標,也就是: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和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週年時,逐步並最終順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體表現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途徑是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弘揚民族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實施手段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由此,中國夢成為全體中華兒女新的奮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