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快遞小哥虐貓事件被廣泛關注。
在大家紛紛譴責“虐貓”行為的時候,似乎很少有人關注,這位快遞小哥究竟遇到了怎樣的境遇。
這裡不是為了快遞小哥開脫,而是希望大家能夠因此重視這件事背後的邏輯。
心理學中有“踢貓”效應,就是形成這種拿弱者做出氣筒的做法。這個故事說的是一個男人在單位被領導批評,憋了一肚子氣卻不敢在單位發洩,回到家,見妻子沒有做好飯,於是,就對著妻子大發雷霆。
妻子爭吵不過,心裡也不痛快,見到兒子吃完飯不寫作業,十分生氣,對著兒子就是一通大罵。孩子也很委屈憤怒,於是對著湊上來蹭他褲腿的小貓,就是一腳。貓咪哀嚎著跑開了。
負面情緒容易出現傳遞鏈條,由強者向弱者傳遞,處於最低端的“貓咪”就這樣成為了無辜的犧牲品。
生活中,我們似乎都有意無意地成為這個“踢貓”效應鏈條上的人。
在呼籲別人善待弱者時,我們要學會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在無意間傳遞著負面情緒,導致最終的弱小者“貓咪”喪命。
看一個人的本質如何,不是在其順境中如何謙虛有禮,而是當他面對低谷和挫折的時候,是否依然能夠保持初心。
一、處理負面情緒的能力應該作為一項基本技能
我們傳統的教育中所注重的邏輯推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都是一個人能力的一小部分。一個人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情緒處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
情緒處理能力一直被低估,卻對一個人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人性有著幽暗的一面,尤其是在負面情緒出現的時候,找一個“出氣筒”似乎是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可也是隱患最大,最不可取的。
這就如同飲鴆止渴一般。既沒有解決問題,也沒消除自己煩惱的來源,反而容易讓自己的負面情緒愈演愈烈。
艾倫·坡在短篇小說《黑貓》中描寫了主人公,難以剋制自己心中的惡念,殺死了自己喜歡的黑貓,並最終害死了自己的妻子。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魔,只是平時被心中佛所鎮壓,可是當受到外界的一些干擾時,能不能確保這尊佛依然立著,鎮壓住心底的魔,這才是真正考驗一個人的時刻。
情緒穩定的人更容易贏得別人的信任,辦事成功率也會更高。
二、弱者會面臨更多的情緒考驗
高層次者互相成就,低層次者互相傾軋。首先是兩者所處的環境存在巨大的差異。高層次者面對面更多的是以禮相待,互相成就。而生活中弱者面對著更多的惡意,越是處在“踢貓”鏈條底端的人,遭遇的惡意越多。
快遞小哥的虐貓事件,需要關注的也許不只是虐貓事件本身。
如果下雨天,送餐的快遞小哥遲到了十幾分鍾,你因此餓了肚子,你會不會投訴,差評?
如果快遞郵寄的是水果,如果開啟裡面的水果已經開始腐爛,是不是會被歸咎於快遞的不及時?
答案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可以換個角度思考,每份工作背後的不易。
這不是為了快遞小哥開脫,而是希望處於“踢貓”鏈條上的每一個人,能夠將這份“怒氣和惡意”在自己身上終止,換個方式發洩。
三、能夠經得住情緒的考驗決定著你的人生能走多遠
同樣是最近看到的一起新聞,一位曾經在上學時被同學欺負和排擠的男孩,長大後成為了“大哥”開始欺負其他學生,害了29位女孩,而且大多未滿十四周歲。
在他的認知中,只有自己成為“大哥”,才不會被欺負。
於是在他有了一定收入之後,就選擇了加入幫派,開始瘋狂報復曾經欺負過他的人。
從受害者變為施暴者,僅僅是幾年的時間。
人在面對惡意時的反應,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個人能走多遠。
知易行難,如何去做,並不簡單的幾句就可以說清楚的。
人最本能的方式,便是根據他人對自己的態度,選擇自己對他人的態度。
也許善意有時會被低估,可是善意的力量不會被忽略。
堅守自己的初心,不讓自己成為曾經最討厭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