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10月29日電(記者張建)由吉林大學牽頭的中外研究團隊近日釋出最新研究成果顯示,藉助最新的古基因組技術,研究人員發現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古老人群代表了一支距今約9000年,廣泛存在於歐亞草原中、東部廣袤區域的古老遺傳譜系,這一人群雖然遺傳隔離但與外界的文化交流並未阻斷。這一發現對還原古人類的起源與進化歷史和闡釋新疆在歐亞文明中的地位意義重大。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對於歐亞文明研究十分重要。其中,塔里木盆地的小河墓地等遺址因獨特的墓葬形制以及文化特徵備受關注。研究人員成功獲得了這一地區距今5000年至3500年的古人類高質量基因組資料,並透過對基因組資料進行大資料建模分析,發現了一支更新世晚期由古北亞和古東亞成分組成的,廣泛存在於歐亞草原中、東部廣袤區域的古老遺傳譜系。經計算,小河人群的祖先成分形成時間距今約9000年。
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崔銀秋介紹,這一譜系與青銅時代的歐亞草原人群以及中亞綠洲人群都沒有直接的遺傳聯絡,也沒有顯示出與任何其他全新世群體混合的跡象。這一現象可能是由於塔里木盆地獨特的沙漠環境形成的天然遺傳屏障,造成該區域古代人群長期的遺傳隔離。
然而,長時間遺傳隔離並未阻斷該地區與外界文化和貿易的交流,研究人員在牙結石中發現了小河人群長期大量食用奶製品,考古中還發現了墓葬中有小米以及小麥等證據。
崔銀秋說,這一研究重塑了人們對新疆以及歐亞草原的人群演化過程的認識,闡釋了新疆自古以來就是歐亞大陸上多文化交流融合的並存之地,展示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之絢爛多彩。
這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資助,研究結果於10月27日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上線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