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癌症早篩賽道再起風浪!日前,剛完成D輪融資不久的康立明生物,繼“虛假資料門”之後,再陷“發明爭議”漩渦,正值國家重拳打壓不正當競爭的當下,康立明和背後的明星資本,或將迎來一場大考驗……
01,是“慣犯”還是“誤判”?
康立明生物,普通網友瞭解的應該不多,依據公開資料得知,這是一家號稱“中國腫瘤篩查標杆企業”的公司,目前已完成了由阿里領投的D輪融資,按說,這該是一家實力卓越的公司,但在短短數月內,康立明已發生數起“打臉”事件:
你能想象,康立明賴以成名的“絕技”——“腸癌早篩技術發明人”,也會有被質疑的一天嗎?
在腸癌早篩產品賽道,業內公認的權威是美國精密科學出品的Cologuard,而Cologuard的發明人,依公開資料查詢得知為Graham Lidgard和David Ahlquist兩位科學家。
並沒有出現康立明創始人的身影,雖然這名創始人有過在精密科學工作的履歷,但是稱自己領導並開發出全球首款Cologuard的頭銜卻顯得沒有說服力。
不妨反推一下,假設這項技術成果主要是康立明創始人發明的,那說明康立明的產品“長安心”在檢測準確率應該至少不會低於精密科學的同類型產品。
而我們已知的結論是,精密科學的Cologuard漏檢率為8%,康立明的“長安心”漏檢率為16%,是前者的足足2倍。效果可謂高下立見。
除了薛定諤態的頭銜歸屬,康立明的烏龍營銷事件可謂層出不窮。據《鋅財經》調查發現,下圖中,出現在“使用者故事”中的鄧女士,實則為康立明生物的首席市場官鄧曉琴,這波把使用者當傻子忽悠的勁頭不可謂不諷刺。
無獨有偶,早在康立明創始人的發明家頭銜被質疑的數月前,就有專業機構對“長安心”的資料真實性提出了質疑:
6月2日,高盛集團醫藥行業著名分析師Chen Ziyi發文質疑康立明生物此前高調發布的產品“長安心”,稱該產品宣稱的“早篩前瞻性篩查研究資料”存諸多漏洞,資料真實性存疑,且壓根不是“前瞻性臨床研究”。
作為全世界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高盛可謂是久負盛名,高盛集團的分析師的研報,也一直被業內人士當作權威的行業“晴雨表”來拜讀或參照。
而Chen Ziyi的大名,在醫藥行業也是如雷貫耳,比如,Chen Ziyi給予再鼎醫藥“買入”評級,目標價205美元,就意味著在未來一年將較當前股價水平強勁上漲64%。
正因為Chen Ziyi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當代表高盛發出對康立明的質疑時,說明,“長安心”被打臉或為康立明將來的危機埋下伏筆!
02,賺錢和良心,只能二選一?
小米科技的盧偉冰在10月28日晚的新品釋出會中,因一句“有些錢賺了良心會痛”引發熱議,並衝上熱搜,引發無數網友拍手稱讚。
我們都明白,產品本身無所謂良心與否,但做產品的人,一定要有良心,尤其是在醫者父母心的醫藥行業,如若一些公司一味逐利,不斷消耗公眾信任資本,那註定不會長久。
眼下,康立明生物受資本熱棒是毋庸置疑的。
10月15日,康立明生物官宣完成5.6億元D輪融資,且由阿里巴巴領投、還有IDG和華興資本等一眾知名投資機構重磅加碼,在資本市場激起了不小的浪花。
圖:投資界
不過相比C輪6億的融資規模,D輪的成績倒顯得平平無奇,依照康立明生物的描述,本次融資主要用於拓展產品線、拓寬銷售渠道和強化團隊建設上。聽起來很漂亮。
圖:企查查
另外,我們試圖查詢該公司的相關年報時還發現,涉及到淨利潤和銷售額以及負債和納稅情況的關鍵項,該企業皆選擇不公示,當然,沒上市的前提下,不公示也是權利。
只要康立明真的在賣良心醫藥產品,倒也無可厚非。但康立明真的做到了“醫者仁心”嗎?
據悉“長安心”這款產品在2018年11月20日獲國藥監許可,“是目前國內首個用於結直腸癌輔助診斷,可幫助醫生和受檢者發現早期直腸癌前病變”。按康立明的闡述,這款產品是可以面向C端的無症狀人群,但據《鋅財經》查詢國家藥品監督局官網獲悉。
“本試劑盒(長安心)適用於臨床醫生建議做腸鏡檢查的患者的輔助診斷,不能作為腫瘤早期診斷或確診的診據,僅作為輔助診斷供臨床醫生參考。”
我們觀察出,長安心目前已進入全國600多家醫療機構,包括300多家三甲醫院,且除醫院外“長安心”的另一大核心渠道是,To C端的電商平臺銷售。
問題也就出現在這裡,明明是僅能作為輔助診斷產品來使用的“長安心”,為何又堂而皇之變成了早篩產品,公然在電商平臺上售賣?而且價格還不便宜,並且沒有註明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更嚴重的是,本來輔助診斷在臨床上就不能單獨使用,其檢測結果為陰不能說明安全,為陽也不能說明危險,何況直接面向C端零售後,流入到普通用家庭,鑑於資料造假的亂象,漏檢率只會居高不下。
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資料,透過對1213例有效病例進行統計分析表明,長安心“考核試劑對結直腸癌樣本檢測靈敏度為84.22%”,即漏檢率高達16%!
另據康立明生物發表的資料顯示,在接受篩查的近8萬人中,僅有1964人有腸鏡診斷,高達97.5%的患者人群沒有進行腸鏡診斷,是否漏檢了大部分患者?壓根無法判斷。萬一真的有腸癌風險的透過“長安心”檢測後呈陰,那後果或不堪設想。
康立明的資本故事也許還會“精彩延續”,但營銷頻繁被“打臉”之後,消費者對該品牌還有多少信任空間?
參考資料:
信源綜合MedTrend醫趨勢、動脈網、鋅財經、網際網路江湖和企查查等報道,部分圖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