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經典名言相信大家都聽過,那就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的: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但是,他還有另外一句也許不被世人常聽過的:不瞭解一個人的幼年,就無法瞭解其成年。
幼年成長過程中受到的傷害,無法治癒的人在成年後會反應在個人的行為舉止上,這樣的創傷後遺症甚至會影響到下一代。
01
朱偉平今年50歲,父母健在,兒女雙全,三代同堂本是許多家庭夢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可是,最近朱偉平19歲的兒子朱正已經躺在床上一個多月了,他也不去上學每天躺在床上玩手機。
也不和家人交流,甚至對於姐姐和爺爺奶奶一開口就是破口大罵。
一雙兒女都是由朱偉平的父母撫養長大,朱偉平和自己的老婆長期在外地打工,得知兒子的情況,朱偉平第一時間從外地趕了回來。
可是,一回到家朱偉平卻指責兒女之所以這樣,是父母挑撥了他與子女的關係,因為朱偉平外出打工前,兒女對他的態度是很尊重的。
不懂感恩的人是什麼樣的呢?作為父母,最大的幸福不是擁有多大的財產,而是擁有子女的關愛。培養出一個感恩的孩子,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
而面對父母把你自己扶養一雙兒女,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朱偉平不是感激,而是責怪父母。不懂感恩的人,實在讓人心寒。
02
朱偉平認為,父母是因為錢的原因才教唆自己的孫子孫女和自己的爸爸作對。
因為朱偉平這些年在外打工掙的錢不多,於是從去年開始他就沒有向自己父母交錢。
從此父母就對他們夫妻十分仇視,隨之一雙兒女也開始仇恨他。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朱家兩位老人聽到兒子這麼說,特別難受。他們沒有想到自己含辛茹苦將孫兒孫女拉扯大。如今風燭殘年,非但得不到兒子的認可,還被兒子埋怨。
朱偉平卻抱怨父母,他認為自己年近八旬的父母是非常強勢而且唯利是圖,就連自己的弟弟也已經十年沒有回老家看望父母了。
而且自己父母是替自己扶養一雙兒女,但是這些年對於子女的教育學習都是老人在做主,作為孩子父母的他們都沒有任何發言權。
而朱家老人告訴我們,孫子之所以躺在家中一個多月是因為交不起學費。
確實如此,因為朱偉平的妻子說,去年兒子考上了技校,而丈夫卻堅持要求子女放棄學業,希望他們能外出打工掙錢。為此,兒女還曾以自殺威脅。
可是,這一切在朱偉平眼裡都是小事,他沒有去關心過自己的兒女。朱偉平沒有承擔起一個父親應該有的責任。
因為他個人的偏執讓自己和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親情割裂了,自己的一雙兒女沒有心靈的歸宿,沒有家的歸屬,這個才是朱家目前面臨關於親情問題的真正根源。
試問,當自己的兒女有自s傾向的時候,作為父母都不知道,這難道不是一種失敗嗎?原本,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是孩子的全世界。
可是,當自己的孩子遇到這麼大的問題時,沒有找自己最親的父母尋求幫助,這對朱偉平來說,是一件可悲又失敗的事。
那麼,即使如今事情演變成今天的局面,朱偉平還是將責任推卸到自己父母的身上。為什麼呢?
凡事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朱偉平雖然可恨,其實又可憐。這一切都離不開他童年受到的傷害。
03
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的人格在五歲的時候就定型了,我們成年以後所表現出來的不幸福、非理性狀態,都在童年時有因可循。
在朱偉平17歲那年,他就被父母逼迫去了工地打工。當時還是個孩子的朱偉平在工地受盡委屈卻無人傾訴。
這樣的經歷讓他留下心理陰影,也埋下了他對父母深深的怨恨。朱偉平說,無論自己做什麼事情都會被爸媽否定,說什麼話父母也不相信他。
得不到雙親認可與信任的他伴隨著孤獨恐懼長大成人,甚至用一生來治癒兒時的心理創傷,也造成了他多疑猜忌又不敢求證面對的性格。
都說世上有感同身受這件事,其實我覺得沒有。因為朱偉平童年受到的傷害,如今也演變在他對子女的態度上。
蒙臺梭利曾經寫過一句話: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的一生,也決定他的一生。
子女受到的傷害他也經歷過,可是作為父親,他沒有去感同身受,反而是他把自己受到的傷害延續到孩子身上。因為他無法治癒自己內心的傷害。
父母打著愛的名義,行使的傷害卻足以讓孩子用一輩子去治癒,有的甚至無法治癒,形成一種惡性迴圈。
他們無法原諒父母,無法和自己和解,自己也會這樣對待自己下一代。
我們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受困於不幸福的人生狀態,知道從童年的經歷裡找到原因,然而卻找不到解決方法。
所以,朱家父母對朱偉平、朱偉平對自己的一雙兒女,他的一雙兒女作為農村留守兒童本身就缺乏父母關愛,加上常年目睹爺爺奶奶和父母之間的爭吵,內心所承受的壓力以及傷害是普通留守兒童的幾倍多。
他們的親情正處於一種互相傷害的惡性迴圈中。
04
為了解決朱家人的問題,調解人員給整個家庭開了一次會議。
女兒否認爺爺奶奶教唆他們仇視父母,而是父親在很多生活小事上不尊重他們,才導致弟弟頹廢消極,自己也心生怨恨的局面。
聽到這樣的話,朱偉平暴跳如雷,開始大罵自己的女兒不要臉。
魯迅先生曾經講過一句頗為深刻的話:對於孩子,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後,也做不了人。
一雙兒女處在本應該感覺被父母寵愛的年紀,可是父母卻讓他們承受暴力,為了“生存”而去拼命遷就和忍讓,孩子自然感受不到被愛的溫暖。
家庭是教育的發源地,愛可以滋養愛,同理,恨也可以滋生恨,暴力可以催生暴力。
朱偉平對子女的態度,正如當年他父親對他一樣的態度。
如今朱偉平與子女的關係不好,但這一切絕非是父母挑撥,面對這樣的局面,朱偉平依舊堅持是父母的責任。
在這一場關於親情的矛盾中,每個人都受到了傷害。
在得知朱偉平真正的問題後,心理專家告訴他,其實這一切都是誤會。
誠然當年朱偉平覺得自己受到父母的傷害時,也許當年父母做得不好,但是自己不應該沉浸在當年的傷害中,沉寂在自己的想象中,讓自己遇事不是解決,而是一味的生氣。
其實從心理學中來說,朱偉平的性格屬於偏執型人格。
他們的表現為以猜疑和偏執為特點:敏感多疑,心胸狹窄,常常無端猜疑別人要傷害、欺騙或者利用自己。
從不寬容別人的過錯,容易對人產生常見,失敗時很容易遷怒於人,認為是別人的錯誤造成了自己的問題。
過度誇大對自己的看法,忽視或者不相信與自己想法不符的客觀事實,極難說服。
而這些表現都是朱偉平從17歲開始就慢慢養成的性格,直到現在。
專家告訴他,以後如果碰到像今天這種情形,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時,立馬做深呼吸,把注意力從旁邊生氣的事情跳開來關注自己的呼吸。
經過開導,朱偉平也慢慢平復自己的情緒,在他對調解人員說謝謝的時候,在他內心深處,對於當年父母給他的傷害,正在一點一點地淡化。
其實,正如朱家父母說的,自己兒子好的時候孝順的時候,也是一個很好的兒子。
只是,當朱偉平處於憤怒糾結於過去受到的傷害,他又會開始肆無忌憚地傷害家人。
05
人無完人,不是每個人都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的,有人的童年是痛苦不堪的。
只是有的人選擇假性遺忘那樣的童年,有的人選擇正視那樣的童年,然而他們卻找不到方法,所以他們會一直生氣。
其實,童年陰影是忘不了的。因為被遺忘的童年陰影其實都在偷偷地傷害你。朱偉平的童年陰影傷害了整個朱家人,包括他自己。
父母的心態往往藏著孩子的未來。智慧型的父母懂得控制情緒,能養出有愛的孩子,而不懂得控制情緒、甚至用冷暴 力的父母,只會讓孩子一味逃離。
豐子愷說過: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不是世界選擇了你,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
朱偉平作為父母和自己子女中間的重要紐帶,當他能夠真正放下心結,放下過去,做好一個兒子應該有的樣子,做好一個父親應該有的樣子。
這對朱家來說,會是一件幸福的事。這樣的他才能給一雙兒女做好榜樣。畢竟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子女在以後的人生當中也會遇到挫折。
正如李玫瑾教授說過:孩子的根在父母,言行出自家庭。
父母的一舉一動,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人生軌跡。打好家庭教育的根基,孩子的成長才會越來越順。
作家莫言也曾說,最難忘的是愁容滿面的母親,在辛苦地勞作時,嘴裡竟然哼唱著一支小曲。
母親的堅強和樂觀,讓莫言擁有了笑對苦難的勇氣和自信。這些都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非常需要的。
因為家,對每個人來說,是安全的保護傘,是愛的港灣。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給他一個完整的家。在這個家裡,愛可以相互分享,良性迴圈。
06
梁曉聲說,“愛是雙向的,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沒有孩子對父母的愛,這種愛是不完整的。”
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應該是互相滋養的雙通道,而不是父母的一味付出或者索取,也不是孩子得無限滿足和吝嗇。
我們都不是完美的父母,也需要有人來接納和理解,同樣,我們的孩子,也一定有自己說不口的委屈和渴望。
所以當朱偉平真正放下心結,接受當年父母的不完美並且去原諒父母,好好地愛父母。
同時也接受自己現在作為父親的不完美,改掉自己不好的行為,讓自己的孩子成長在一個充滿溫暖的家庭中。
對於他,這會是一種雙向奔赴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