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美術館一層展廳,黃賓虹、陳半丁、郭沫若、徐悲鴻、傅抱石、李可染、趙樸初、賴少其、吳冠中、啟功、黃永玉、靳尚誼、吳為山等120位名家的經典力作映入眼簾。這些作品的作者,都擁有一個共同的稱號——全國政協委員——從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到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都有作品參展。
在這裡,由全國政協書畫室和中國美術館共同主辦的“同心協力寫丹青——中國美術館藏書畫界全國政協委員美術作品展”正在展出。參展作品包含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漫畫、書法等多種藝術門類,展現了歷屆政協委員和各族各界群眾堅定不移、同心協力建設祖國的家國情懷,也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充滿生機、富有活力的生動景象。就此,《人民政協報》記者對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進行了採訪,請他結合自己的藝術創作及思考,講述辦展初衷以及書畫界政協委員作品的精神內涵。
用筆和塑刀 書寫家國情懷
作為國家最高美術殿堂,中國美術館珍藏有12萬多件藝術品,其中不少出自書畫界全國政協委員之手。此次參展作品有200餘件,分為家國之情、人民之愛、河山之美、文化之魂四個篇章,記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個時期的偉大實踐。
“書畫界政協委員為時代立碑,在社會發展的各個時期,歌頌黨、歌頌人民、歌頌祖國大好河山、歌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可謂見證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發展歷程。”吳為山表示。
在中國美術館圓廳的正中央,懸掛著李可染的《萬山紅遍》、傅抱石的《待細把江山圖畫》等山水畫,盡顯祖國“江山如此多嬌”。吳為山介紹說,“從這些山水畫中可以看到,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山水畫的一個重大突破——新中國成立以前山水畫多表現詩情畫意、自然風光,新中國成立以後則更多透過山水畫來表現社會主義建設成果。廣大文藝工作者為社會主義新文化、新文藝所進行的創作,正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具體表現。”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李可染 國畫 69.5×45.5cm 1963年 中國美術館藏
待細把江山圖畫 傅抱石 國畫 100 cm×111.5 cm 1961年 中國美術館藏
“比如,20世紀60年代,傅抱石帶領江蘇國畫院的一批畫家重走長征路。在他們的筆下,祖國的山水呈現出一種新氣象,即把對人民生活的體驗、對時代精神的感受,融入鮮活的藝術創作中。傅抱石的筆墨不囿於古人的筆墨程式,而是時代激盪下,繼承優秀傳統的一種新創作,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吳為山解析傅抱石《待細把江山圖畫》等作品時說。
吳為山認為,20世紀中國美術有兩個重要主題:一是民族救亡,一是中西合璧。前者表現了在祖國危難之際,中華兒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一致、同仇敵愾,中華民族從任人宰割到獨立與解放;後者則是在探索如何更好地把西方現代藝術與中國藝術相互融會,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一個民族的創新。“新中國成立以來,文藝工作者眼中的客觀物件發生變化,主觀審美也產生變化,一種無窮的動力在不斷推動著他們進行創作。山水畫儘管畫的是山水,但已經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新形象。人物畫作品中常見的才子佳人逐漸被普通人物所代替……這些變化在政協委員畫家的筆下都有體現。”
奔馬 徐悲鴻 國畫 105×60.8cm 1944年 中國美術館藏
千年土地翻了身 董希文 油畫 77×143cm 1963年 中國美術館藏
塔吉克新娘 靳尚誼 油畫 60×50cm 1984年 中國美術館藏
徐悲鴻的《奔馬》、黃胄的《趕集》、董希文的《千年土地翻了身》、靳尚誼的《塔吉克新娘》……在吳為山看來,這些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表現了百年來中華兒女在革命時期的理想美與信仰美,在建設時期的意志美與精神美,在改革開放時期的創新美與擔當美,以及在新時代追夢圓夢的自信美與崇高美;也體現了政協委員藝術家對生活的熱情,對人民的溫情,對國家的深情和對藝術的激情;更彰顯了政協委員藝術家堅定跟黨走,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與時代同步伐的創作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發表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紮根生活、紮根人民蔚然成風。在這裡,有不少委員們到生活中採風寫生而創作的作品,還有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專案的反映脫貧攻堅、反映生態文明、反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方面的作品。特別是書畫界的政協委員,在全國政協書畫室的帶領之下,到邊疆地區去,到少數民族地區去,到貧困地區去,用手中的筆,淋漓盡致地表現著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人民如何脫貧攻堅,走向小康、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吳為山感慨道:“用美術作品來描繪新時代新氣象,描繪人民幸福生活,表現了政協委員以人民為中心的情懷。這些作品不僅功底紮實,還有創新理念,更有濃濃的家國情懷。”
“值此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我們奉上書畫界政協委員的作品,向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獻禮。”吳為山談到策展初衷時表示。
用藝術精品 傳承紅色文化
在展廳裡,吳為山所創作的雕塑《共商國是——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吸引了諸多觀眾駐足觀看。作品以參會各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代表人物為表現物件,重溫了1949年9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重大時刻。毛澤東同志站在參會人民代表中間,開啟了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及無黨派人士肝膽相照、同舟共濟、共商國是的光輝新篇。
共商國是——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吳為山 浮雕 15×301×92cm 2019年 中國美術館藏(請橫屏觀看)
吳為山已是連續三屆的全國政協委員。“書畫界的委員,不只是畫得好,更要履好職,而履職的一個重要表現方式就是提案。”在近15年的時間中,他年均提交三至五件提案,其中有不少提案都得到了高度重視。
紅色題材美術創作,是吳為山長期關注的話題。他認為,“紅色題材文藝作品是紅色文化的展現,承載著紅色歷史,銘刻著紅色記憶,流淌著紅色血脈,凝結著紅色傳統,在增進人民的愛國情懷、培育人民的高尚情操、鑄就人民的創新精神方面,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為新時代偉大實踐提供不竭精神動力。”
去年兩會期間他提交的《關於加強紅色題材精品創作,並落實到革命紀念地的提案》,獲得了全國政協2020年度好提案。“革命老區是中國共產黨砥礪前行、帶領中華兒女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一個歷史見證,有著里程碑的作用。我們用藝術手法來表現革命老區人民、記錄革命老區生活、歌頌革命老區文化,實際上就是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吳為山調研走訪過很多革命紀念地,他深刻認識到,僅僅靠組織文藝工作者用藝術形式來表現革命老區還不夠,還要倡導文藝工作者將其中具有高超藝術水準的作品留在革命老區,放在老區的紀念館、遺址、故居等,讓更多人看得見、記得住,才能更好地使紅色文化深入人心。
多年來,吳為山也是這樣做的。紅色題材雕塑作品,已然成為他創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題材。從安放在鹽城的1985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40週年創作的第一件紅色題材雕塑作品《新四軍東進》,到坐落於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主題雕塑》,到《延安窯洞對》《千帆競渡》《百年豐碑》《鐵軍忠魂》《共商國是——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等大型雕塑,再到建黨百年之際矗立於中國共產黨黨史展覽館的《旗幟》……
36年來,吳為山共創作了70餘件黨史題材作品,很多作品都捐贈給了相關革命紀念地。比如捐贈給延安革命紀念館的《延安窯洞對》,捐贈給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的《陳望道》,捐贈給河南省焦裕祿同志紀念館的《焦裕祿》,捐贈給貴州省平塘縣的“中國天眼”基地的《南仁東》,捐贈給江蘇省灌雲縣開山島的《王繼才》等。這些作品中包括了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所湧現出的雷鋒、王進喜、焦裕祿、孔繁森、南仁東、王繼才等英雄人物與時代楷模。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學習黨史最重要的是要了解黨發展的歷程,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吳為山將黨史學習的心得融入自己雕塑創作中,今年最新創作出《旗幟》,“它象徵著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偉大曆程而意氣風發的氣概,象徵著100年後、1000年後以至於更遙遠的未來,這面偉大的‘旗幟’依然飄揚。”
原文刊登於2021年8月30日人民政協報第9版 文化週刊
作者:人民政協報記者 張麗
編輯:趙爽
稽核:毛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