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北京的茶館,人們便會想到老舍筆下的同名話劇。也許是因為舊時的茶館後來見不到了,導致大家印象中的老北京茶館就是老裕泰的樣子。
其實在早年間,老北京的茶館種類很多,各階層人士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社交和娛樂場所。按北京史專家金受申《大茶館》所記,北京的茶館分為大茶館和“書、清、酒、野”等特色茶館。其中,大茶館又分為紅爐館、窩窩館、搬茶館和二葷鋪四種。
說到這大茶館,可算得上是行業的“巨無霸”,現代人很難想象它當年的規模有多大。據記載,清代地安門附近的天匯軒大茶館建有房屋上百間,除雅座、庭院外,還有專為客人制作滿漢點心的烤爐房。出入此地的賓客,上至皇親國戚、達官貴人,下至說媒拉縴、買賣文物的各色人等,非常熱鬧。
第一等的大茶館,因為供應爐烤點心故得名“紅爐館”。紅爐館的點心較為精緻,僅標配就有大八件、小八件、細八件和滿族餑餑。這之中,天匯軒製做的艾窩窩、蜜麻花、喇叭糕、糖耳朵和燜爐燒餅,不僅甜鹹適度,味道好,而且外形漂亮。各種點心都做成核桃大小,每碟六塊。茶客們一早就來到天匯軒,泡上一碗龍井或香片,要一碟點心,邊吃邊聽蟲鳴鳥叫,聊天議事,透著閒散和愜意。
清代京城茶館林立,著名的紅爐大茶館有:地安門外的天匯軒;前門大街的天全軒、天仁軒、天啟軒;北新橋的天壽軒;阜成門外的天福軒、天德軒、天頤軒。它們合稱京城“八大軒”,天匯軒名列八大軒之首,系京城第一大茶館。
窩窩館,比不了天匯軒這類大茶館,它專做小吃、點心,因江米艾窩窩做得出色而得名。其它像排叉、糖耳朵、盆糕、燜爐燒餅等,也樣樣精美好吃。
搬壺館,介於紅爐、窩窩兩館之間。通常是在門口擺個大銅壺,旁邊牌子上寫著“銅壺煮三江”,以示招待全國各地的客人。在這裡除了喝茶還可吃燜爐燒餅。
在茶館的發展歷史中,“二葷鋪”算是一支奇葩。二葷鋪是從大茶館兒演變過來的茶酒鋪子,但是和一般的只賣茶和酒的茶酒館不同,二葷鋪除了備茶酒之外,還備有肉炒菜。一些常客喝完茶之後要吃飯,只有點心是不夠的,但要去飯館吃,囊中又比較羞澀。於是就買上菜讓茶館給加工一下,茶館本著老顧客的情分也給加工,漸漸地又加上了小酒。因為它經濟實惠還方便,二葷鋪就這樣發展起來了。
在《魯迅日記》中,就多次提到他邀請朋友到“和記”與“海天春”等二葷鋪吃飯。一九一八年,魯迅在正月廿三的日記中提到,“微雪。午二弟來部,並邀陳師曾、齊壽山往和記飯。”在和記,魯迅最喜歡清湯大塊牛肉麵。他還曾邀陳師曾、齊壽山去西長安街“龍海軒”打牙祭,那裡的拿手菜是軟炸肝尖。
市場的細分很早就在老北京出現了。茶館的檔次不同,適應的客人和提供的食品也迥異。除了上述四種檔次不一的大茶館,還有更親民的“書、清、酒、野”四種茶館。
“書茶館”,以說評書為主,標語是“開書不賣清茶”。賣茶又賣酒,兼賣花生米、開花豆的,則叫做“茶酒館”。專供各行生意人集會、交流、買賣交易,名為“清茶館”,清茶館也是商會的前身。在郊外荒村中的叫“野茶館”,春初開門,秋末關門。蒲松齡就是在自家的野茶館,完成了著名的《聊齋志異》。
這些特色茶館是市井生活的縮影,演繹人生百態。舊時茶客在茶館除了喝茶還能做些什麼呢?茶館裡常會有各種會玩的“爺”,玩蛐蛐、玩蝴蝶、玩鳥、玩貓的等等,都會在大茶館裡彙集,相互切磋、賣派。
北京冬天天寒地凍,而在熱氣騰騰的大茶館裡會看到玩蛐蛐的人。從懷裡掏出蛐蛐葫蘆,放在沏好茶的蓋碗上,讓熱氣緩緩而上,冬蟲感到暖和了就會開始鳴叫。寒冬臘月如果能聽到夏天的蟲鳴,會有一種瞬間春回大地的溫暖感。
還有更叫絕的,是玩蝴蝶的。玩家從貼身的衣襟取出葫蘆,把蝴蝶小心翼翼地捧出來,讓茶水的熱氣一燻,蝴蝶立時展翅飛舞,豔驚四座。
雖然叫“茶館”,但是清代茶館的經營範圍不限於只賣賣茶水,它更是綜合性的餐飲娛樂場所。正如老舍先生所說,“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他們身上帶有時代的特徵,其實一個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茶館文化是當今研究京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賞析話劇《茶館》,還是翻越故紙堆去找尋北京歷史的碎片,彷彿只要穿行在北京的衚衕,摸著斑駁的門墩,喝上一口噴兒香的茉莉花茶,聽著春天的鴿哨、夏天的蛐蛐叫……就能喚起北京人兒時悠哉的美好記憶,心情就會變得晴朗無比。
【在自然中感知天地,於日常中收穫驚喜】
作 者:燕 楓
編 輯:黃 今
王昕宇
籤 審:何 宇
林 純
製作人:汪 鑫
監 制:洪 琳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華語環球節目中心新媒體
END
世界精彩 盡在掌握
魅力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