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宋朝以來,漢族朝代與征服朝代兩相對立,抑且是漢族屈辱,漢族嚴重被壓迫的刺激下,正面作用是激發漢族的民族意識,鮮明劃清漢族與異民族侵略者的界線。負面意義,則自此關閉了心胸的開放之門,漢族不再是歷史的民族大熔爐,停止再成長後的民族性格也漸漸傾向於保守。
漢族中國歷史,十世紀唐末—五代—宋的嬗代,乃是社會形態自中世轉入近代的關鍵時代。站於今日“中國”的立場,自隋朝統一屆至上述時代,也是歷史擔當者中華民族諸分子漢、滿、蒙、回、藏,漢族以外所有成員或其同系統民族均已登場,各別立定到今日所見活動位置的最早佈列時代:
滿→靺鞨(渤海)、女真(金)
蒙→契丹(遼)
回→突厥、回紇
藏→吐谷渾、吐蕃、唐古特(西夏)
以後,十三世紀蒙系蒙古人(元)雄飛,而“蒙古利亞”名詞代表了舊大陸黃膚色人種的總稱;十七世紀滿系後金或滿洲人(清)又總結前期中華民族諸成員間的抗爭歷史與最早統一其活動天地,鑄定今日“中國”與“中國人”的原型。
清朝以前,滿、蒙、回、藏諸族與漢族間波濤廣闊,此起彼落,壯觀又時間持續長久的競爭,其性質仍是二千年前,以漢族與最早遊牧民族各各成形時,所成立歐亞大陸東方遊牧—農耕兩個世界對沖形勢的延續。而清朝最終完成了對長城內外遊牧—農耕兩個世界的整合,奠定了今日中國的疆域與民族基盤。
而在社會文化領域,中國則以宋朝的天下再統一而也步上新時代之途,意義卻已是近代社會。長城以內的農耕文明核心區由宋太祖結束五代離亂系公元960年,其後兩年的962年,歐洲神聖羅馬帝國創立,西洋史進入中世封建社會的發展時代。
唐宋間的時代變貌,非似漢朝向唐朝轉換以系社會、經濟總崩壞又重建,而其歷程延長至四個世紀。五代離亂僅約五十年,推前至黃巢之亂仍只約一個世紀過渡期,乃以社會、經濟基盤未受摧毀,相反,新時代、新社會種子且早自唐朝中期以來便已萌芽,經過五代所代表武人軍閥勢力抬頭的政治力衝擊最猛烈期,隋唐已加剝奪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特權,惟留最後與形成根本的世族社會底子也被根拔,而一個全新的時代乃於宋朝宣告完成。
對照唐朝中期以前,兩個時代完全明朗化了的差異,所表現是:
——世族殘餘歷史影子消滅,庶民法律的私權、公權範圍擴大,法理上且均已平等與天子直結,相對,天子至尊的意識也從而徹底確立。學德才能者脫穎為官吏的機會也相均等。因之,於社會方面,一類職業化了的讀書人,以經國濟世為己任,所謂士大夫或士人的社會層面新形成。
政治方面,讀書人學而優則仕,天子左右手便都是如此透過科舉考試選拔的才俊之士,也已規制化,文治主義的君主專制政治由是成立。中國歷史上,絕對主義的君主專制制度也便自宋朝起始,以後的朝代只是其擴大強大過程。卻是,尚文的相對定必偃武,漢族重文輕武觀念由是鑄定。
——役使部曲經營莊園已係歷史陳跡,地方上獨立的自耕農之外,新興地主層依憑系其鄉黨聲望,也以此資望而愈擁有廣大莊園,從事耕作者則一概都已是佃戶。農村支配者→地主、實際生產者→佃戶的新的生產關係結合下,生產躍進,商工業發達,純系貨幣經濟的時代展現,非只銅錢,銀的使用與紙幣利用習慣,也已在民間普及。唐朝發生簡單的商業組織,陪伴社會生活進化而向複雜化進步,類似今日銀行性質的錢莊也已自都市出現。海外貿易非限廣東,各個國際港口日益向東南沿海伸展,商稅與海關稅歲入,發展為國家大稅源之一。
——商工業活躍的結果,都市繁榮,市鎮興起,都市住民遊興、娛樂的消費生活向上,以汴京為背景,有名的《清明上河圖》是現實寫照。便以社會經濟發展基礎的變異,特別是江南開發奮進,國際性的唐朝文化一變而為國粹的。也自唐朝已興起的白話文學、通俗文學基盤,文學革命意味,庶民的代表都市文明的新的文化展開。
——社會政治指導原則的儒學,自枯燥無味的經書訓詁研究,傾向於注重思索功夫的、哲學的、心理學的宋學或理學、道學,乃宋朝學問方面一大轉變。而同時所加味,其一是對應遼、金征服朝代興起,漢族已各別生活於自身宋朝與征服朝代兩個環境的形勢,乃有朝代正統論的開始被提出。其二則呼應絕對主義的君主政治,忠君思想發揚。宋朝以前的中國政治道德所重視,毋寧在“義”,後漢氣節之風系其最高表現。從未提倡“忠”,“忠”被鼓吹便始自宋朝讀書人。
其三,忠臣與烈婦同稱,所謂忠臣不事二主,烈婦不嫁二夫,男、女的社會主從地位肯定,“失節事大,餓死事小”之語也可亙於君臣與男女關係雙方面解釋。社會意識的重男輕女,因之與重文輕武配當成立。
——宋朝成立,漢族中國正值外族入侵而歷史上征服朝代最早出現。中國前此朝代均屬國際性格,歷史主役的漢族又自最初形成便具開放性,無歧視的歡迎外族同化加入,漢族範疇乃得不斷擴大,血統成分不斷更新,民族生命力也因而始終保持旺盛,文明創造力續續升高。
宋朝以來,漢族朝代與征服朝代兩相對立,抑且是漢族屈辱,漢族嚴重被壓迫的刺激下,正面作用是激發漢族的民族意識,鮮明劃清漢族與異民族侵略者的界線。負面意義,則自此關閉了心胸的開放之門,漢族不再是歷史的民族大熔爐,停止再成長後的民族性格也漸漸傾向於保守。
由是經過北方民族發展最高潮,蒙古人蒙古至上主義元朝征服朝代約百年的漢族中國統治,十四世紀後半明朝回覆漢族主權。而明朝鼓吹民族主義,重建漢族中國傳統,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政治強化,莊園佃戶制下佃戶身份確認與一般農民受同等法律保護,以及社會、思想文化諸形態,莫非都以宋朝傳統為基盤而再發展。
明朝的後續朝代清朝又是個征服朝代,對諸民族各別的支配方式,於漢族便是蹈襲明朝原型。所以,清朝覆亡以前中國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各方面所有面影,上溯至七八個世紀前的宋朝,都已存立。須待西洋勢力強力介入,歷史的舊中國基盤全面動搖而現代中國成立,其間並無根柢變化的改革。
依此瞭解,則十世紀後半至十三世紀後半的宋朝,應得認定中國近代化諸要素均已具備。簡言之,宋朝已係近代中國的起端,特別是屆抵後半期南宋時代,近代社會組織已形固定。宋朝此一新面貌塑造以來,迄於西方資本主義衝擊下已入二十世紀的清朝末年不變,為堪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