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哪位親王權力最大?入選的恐怕只有三個,一是睿親王多爾袞,二是怡親王允祥,三是恭親王奕訢。平臺上有很多作者寫過文章,都說允祥是“常務副皇帝”,其實他與奕訢比起來,似乎略有差距。
客觀地講,清代權力最大的親王肯定是多爾袞,但他的情況特殊,生前有“皇父攝政王”的稱號,死後還追封為“義皇帝”。儘管後來被順治清算,但多爾袞應該被定位為“實掌皇權的親王”。所以,多爾袞和允祥、奕訢沒有可比性。
允祥是在雍正奪嫡時的主要幫手,奕訢是辛酉政變的功臣。此外,允祥是第一任首席軍機大臣;奕訢又是乾隆皇帝規定“親王照例不入軍機”後,第一個擔任首席軍機大臣的親王,故此他們兩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既然對比的是“權力”,那麼自然就要從擔任的職務和獲得的榮譽兩方面著手。
先來看允祥
允祥屬於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型別的。康熙朝時,允祥不過是個普通的皇子,沒有任何封號。但康熙死後即雍正繼位的第二天,便下旨任命允祥為四位總理事務大臣之一。同日,晉和碩怡親王。
總理事務大臣是個暫時性的職務,說白了就是幫助皇帝處理各種政務。雍正元年,允祥受命總管戶部三庫和戶部事務。順、康、雍時期,宗室親王一般都會兼任部務,位在尚書之上。
所以,從雍正元年開始,允祥就主管財政大權,並協助雍正成立會考府,負責國庫清算和追繳虧空。在很多奏摺上,允祥都會署名“總管戶部三庫”字樣。
雍正登基之初,西北方面正值用兵,雍正皇帝藉機成立了軍機處,以允祥、張廷玉、蔣廷錫為軍機大臣,其中以允祥為首,負責籌劃西北戰事的相關事宜。所以,允祥在軍事上有很大的發言權,但也僅限於發言權,沒有決定權。
除了總理事務大臣、主管戶部、領銜軍機處外,允祥還負責京畿水利營田事務,處理康熙、孝恭仁皇后的喪事,總管會考府、造辦處、領圓明園八旗禁軍,同時還要承擔雍正臨時交辦的差事。
總體來說,允祥就是雍正的大管家,不過雍正對他很信任,很多重要事務往往都是允祥在處理,只要隨時奏報結果就行。從這一點來看,允祥是康熙朝以來第一位手握實權的親王,甚至可以說是康熙至道光時期最有權力的親王。
榮譽方面,怡親王同樣也是清代最為顯赫的親王之一。食親王雙份、追加儀仗、賞賜白銀等都是一些常見的慣例。最重要的是雍正允許允祥隨便挑選一個兒子世襲王位(不降等世襲),還額外賞給一個郡王銜,准許他兒子繼承。這樣算來,允祥的兒子中,就有一個親王爵和一個郡王爵,這在清代是不多見的。
雍正為了讓允祥死後還能陪伴在自己身邊,首開親王不入皇陵之例,在泰陵中賜給允祥一塊墓地,但允祥固辭,沒有葬入皇陵。但即便如此,雍正在營建允祥陵寢時,也給予了極高的規格。因此允祥的王陵也是清代親王中規格最高的,超過皇后之制。
至於死後榮譽,允祥也是清代唯一一位死後獲九個字諡號的親王。按例,親王給諡僅有一字,而允祥死後雍正下旨諡“賢”並將“忠敬誠直勤慎廉明”置於諡號之前。而且,允祥也是大清開國以來,第一位恩封的鐵帽子親王,乾隆繼位後,鑑於十三皇叔的功績,下旨怡親王爵位世襲罔替。
再來說奕訢
奕訢在道光朝名氣已經很大了,是咸豐皇位的競爭對手,道光帝在遺詔中便封他為親王,咸豐繼位後,正式冊封為恭親王。
咸豐一朝,奕訢被壓制,儘管也在軍機處行走,但基本上沒有太多實權。咸豐駕崩後,兩宮太后聯合奕訢扳倒了肅順等顧命八大臣,成功發動辛酉政變。
自辛酉政變後,奕訢被授予“議政王”頭銜,儘管不如攝政王和輔政王,但實際上奕訢卻是同治初年實掌朝政的顯赫親王。
那麼,奕訢擔任了哪些要職呢?下面有一份清單:
咸豐十一年十月初一日:恭親王奕訢,著授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宗人府令著恭親王奕訢補授;
同年十月初二日,恭親王奕訢,著補授內務府總管大臣;
同年十月初八日,恭親王奕訢,著先賞食親王雙俸;
同年十月初十日,大學士、九卿會同議上康慈皇太后(奕訢生母)尊諡,敬請升祔太廟;
同年十二月初九日,恭親王奕訢之長女,著即晉封為固倫公主;
同治元年正月初一日,恭親王加恩在紫禁城內坐四人轎。
……
短短兩個多月時間,奕訢幾乎是一步登天,成為大清朝最有權勢的親王。這還不是全部,實際上奕訢擔任的職務,也是清代親王中最多、最顯赫的。此外,還獲得了世襲罔替的榮譽。
自辛酉政變後,奕訢集議政王、首席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宗人府宗令、總管內務府大臣、領神機營、稽查弘德殿(同治讀書理政之地)一切事務。可以說,大清朝的政治、外交、軍事、皇室事務都集奕訢於一身。如此對比,允祥自然相形見絀。嚴格意義上來說,奕訢才是“常務副皇帝”。
允祥和奕訢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是雍正的得力助手,後者是皇權的分享者,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差別。但也正是這種差別,才讓允祥得以善終,而奕訢卻幾次遭受慈禧的打擊,最終被剝得一乾二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