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美國一面派兵入侵朝鮮,一面派第七艦隊駛入臺灣海峽。在全世界,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個手能伸得如此長的國家了。毛主席對此有過兩個形象的比喻,放到今天來看,仍是對美國霸權主義的有力刻畫。
“抱雞蛋”和“絞索論”
一個是“抱雞蛋”(與其相似的還有“跳蚤論”),是指美國霸佔的地區太廣,像是抱一堆雞蛋的人一樣,雞蛋堆得很滿,但人動不得,稍一動,雞蛋就掉了下來。
第二個就是“絞索論”(與其相似的還有“釘樁子”),說的就是美國在他國伸出手,建立的上百個軍事基地就像是“套在美帝脖子上的絞索”一樣,而絞索的另一頭則由全世界反侵略人民掌握,美國侵略者停得越久,頭上的絞索就越緊。
搞清楚兩個理論之後,我們便更能明白,數十年裡,為何美國總是一次次地深陷戰爭泥沼,為何總是反覆地上演騎虎難下的歷史,為何總是留下令人瞠目結舌的笑柄。“美國不可靠”如今已是“公開的秘密”。
僅就63年前震驚了世界的“炮擊金門”來講,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對蔣,間接對美”,已經給了中國臺灣地區當局和美國當局一次教訓。當時參與全程指揮的葉飛上將回憶:“毛主席告訴我們,金門、馬祖是套在蔣介石脖子上的‘絞索’,而更重要的也是套在美國主義脖子上的‘絞索’。”
美國的另有他心
1955年4月,周總理在萬隆會議上明確表示,願意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最重要的是緩和臺灣地區的緊張局勢問題。美國同意了,但是它的心思並非在於談判,而是另有他心。
中美之間恢復了大使級對話,但是一直到1957年12月,談了兩年多的時間,美國始終胡攪蠻纏,一方面要求中國大陸承諾不對臺用武,一面堅持不從臺灣地區撤兵。從美國的態度中,中國領導人明白當下所做的努力無法粉碎美國妄圖製造“兩個中國”的陰謀。
正如周總理所說的:來而不往非禮也。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絕不妥協、絕不含糊、絕不預設。在以後的半年時間裡,美國不派大使級代表談判,也不宣佈停止會談,任由事態無期限擱置。既然美國先挑事,那我們就給予回答。
毛主席設下棋局
1958年初,中央軍委籌劃空軍入閩,7月18日,中共中央作出炮擊金門的決定。8月23日,大、小金門已經全部在我炮兵部隊、海軍岸炮部隊和高射炮部隊的射程內,下午五點半,國民黨軍還正悠哉悠哉地準備吃晚飯時,當頭迎來我軍猛烈炮火。
急襲85分鐘後,金門的表面陣地和無線電系統盡數被擊毀。連續兩天炮擊後,9萬國民黨守軍陷入困境,在我軍的炮火封鎖下,他們幾乎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觀此形勢,毛主席於9月3日指示,暫停3天炮擊,以觀各方動態。
炮擊金門剛開始時,美國當局十分震驚,接連開會商討對策。匆忙之下,美方一面含糊其辭,內定下不捲入發生在沿海島嶼的戰爭;一面緊急調動駐紮在附近地區的艦隊,向臺灣海峽增派軍事力量。
毛主席藉機下出第一步棋,中國政府於9月4日發表宣告,宣佈12海里領海線(當時的國際慣例是3海里),由此試出來美國準備介入多深。美國對此堅稱只承認3海里,但美方後來的宣告卻透露出他們並不認為金門、馬祖同臺灣一樣,還藉機重提中美大使級會談。
9月6日,毛主席再下第二步棋,指明炮擊金門是在整家法,並且說明美國想談是可以談的。15日,中美重啟大使級會談,美方卻悟錯了意思,以為中國急於收復金、馬,便開始漫天要價,鼓動聯合國提出所謂的“停火”方案。
其實美、蔣矛盾已經顯露。美國不願捲入金、馬戰爭,而蔣介石卻不願放棄金、馬,還想拉美國下水。毛主席在國際輿論中明確點明,這是中國內政,中美無戰爭,“停火”是無稽之談。遂再次實施猛烈炮擊。
共同的敵人是誰?
蔣介石堅持要求美運輸機提供補給運送護航,美國為照顧蔣介石的心情同意了,並在9月份的時間內多次為蔣“護航”。葉飛見此“場面”立刻請示打還是不打,毛主席堅定回道:“照打不誤!”並走出第三步棋——只打蔣艦,不打美艦。
結果是,美艦說是護航,但一聽到我軍炮聲就立刻退回領海線外,一炮不發,美國“底牌”已經完全露了出來,他不想和中國交戰。9月底,美國公開批評國民黨軍的愚蠢,並企圖讓蔣介石放棄金、馬,實現“劃峽而治”。
蔣介石聞之勃然大怒,並表示不接受。美、蔣矛盾激化後,毛主席敏銳地捕捉到了反抗美國的絕佳時機,筆鋒一轉走出最後一步棋:讓金、馬留在蔣介石手裡,成為美國頭上的絞索,什麼時間需要緊張點,就拉緊些絞索;什麼時間需要緩和了,就把絞索放鬆下。
《人民日報》一個月內連發了兩篇《告臺灣同胞書》,一是表示對蔣介石打而不登,斷而不死,是讓他明白美國是敵人,是靠不住的;二是指出隔日打炮針對的是美國,一箇中國原則亙古不變。這場炮擊,毛主席始終掌握著戰場的主動權,為推動祖國統一奠定了基礎。葉飛後來回憶起炮擊金門,說:“這是一出很緊張很有意思的戲。”
這“戲”,臺灣當局也應該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