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講蘇俄1921年饑荒的文章中,有讀者留言說,分不清楚蘇俄和蘇聯的關係。
還是覺得必要解釋一下兩者的區別,順帶說說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的形成。
蘇俄,顧名思義,是蘇維埃俄國的簡稱。
蘇聯,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聯盟的簡稱。
一個是國家,一個是多個國家組成的聯盟,兩者區別還是很大的。
1917年十月革命,布林什維克奪取政權,建立了蘇維埃俄國。1918年,蘇維埃俄國將首都從聖彼得堡遷到了莫斯科,並將國名正式定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依然稱蘇俄。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雖然也帶俄羅斯三個字,但它與之前的俄羅斯帝國(帝俄)不一樣,帝俄的疆域比後來的蘇聯還要廣闊,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只繼承了帝俄的大部分疆域。
換句話說,帝俄崩潰後,蘇俄只繼承了帝俄的大部分領土,就像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聯邦繼承蘇聯的大部分領土一樣。
剩下的領土上,各民族受民族自決思想的鼓舞,紛紛建立了獨立國家和自治共和國。
比如波蘭、芬蘭宣佈脫離俄國獨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個小國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而烏克蘭、白俄羅斯以及外高加索則分別建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白俄羅斯社會主義共和國、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蘇俄建立後,打了三年殘酷的內戰,消滅了白俄軍隊,粉碎了資本主義國家的軍事幹涉。在這個過程中,蘇俄與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國家的蘇維埃政權,建立了軍事聯盟——他們面臨共同的階級敵人和外國敵人,需要抱團取暖。
需要強調的是,儘管各國是獨立的,但黨的組織是統一的,都服從俄共(布)的統一領導。
戰爭結束後,斯大林起草了一個《關於俄羅斯聯邦和各獨立共和國的相互關係》的決議草案,要求各蘇維埃共和國以自治共和國身份加入蘇俄,實際上是和平兼併這些國家。這個方案遭到了大部分國家的反對。
當時列寧因牙病在哥爾克修養,他知道情況後,認為斯大林有點操之過急,批評了這種大國沙文主義的做法,建議各蘇維埃共和國,在平等的基礎上成立聯盟。
他說:沒有各蘇維埃共和國最緊密的聯盟,便不能捍衛被軍事方面無比強大的世界帝國主義列強所包圍的各蘇維埃共和國的生存”,“各蘇維埃共和國之間必須有一個緊密的經濟聯盟,否則便不能恢復被帝國主義所破壞了的生產力,便不能保證勞動者的福利”。
他還說:我宣佈要同大俄羅斯沙文主義決一死戰。我那顆該死的牙齒一治好,我就要用滿口好牙吃掉它。
總之,從軍事和經濟角度考慮,大家必須結成聯盟,才能生存和發展,而且必須平等結盟。
這個建議得到了其他國家代表的支援和響應。
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首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大會通過了《蘇聯成立宣言》和《蘇聯成立條約》,正式宣告蘇聯成立,首批聯盟成員有蘇俄、烏克蘭、白俄羅斯、外高加索四個加盟共和國。
條約最後一條規定,各加盟共和國有自由退出聯盟的權利。
但是,江湖好進不好退,後來沒見誰退出——直到1990年蘇聯不行了,立陶宛才率先退出蘇聯,宣佈獨立。
從1922年底,蘇俄就“升級”成了蘇聯。原蘇俄一直存在,它只是變成了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蘇聯解體前夕,它改名為俄羅斯聯邦,這就是現在的俄羅斯。
1991年6月,葉利欽當選俄羅斯聯邦總統
最初的蘇聯有4個加盟共和國,後來是怎麼發展成15個的?
蘇聯加盟共和的形成,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最初的4個加盟共和國。
第二階段,是1924~1936年間。
1924年,蘇聯在中亞進行了大規模民族區域劃界工作,根據歷史和民族情況,將原屬俄羅斯的一些自治共和國和行政區摘出來,重新劃界整合,建立了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和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5年這兩個國家加入蘇聯。
此外,這次調整還組建了塔吉克、哈薩克、吉爾吉斯三個自治共和國,其中,塔吉克於1929年升級成加盟共和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於1936年升級成加盟共和國。
自治共和國的級別低於加盟共和國,加盟共和國是蘇聯的成員,而自治共和國只是加盟共和國的組成部分。
可以這麼理解,中亞五國都是從俄羅斯分出來的,然後建立國家,提升級別,加入蘇聯,成了加盟共和國。
1936年,外高加索聯邦加盟共和國被改組,其所屬的3個共和國喬治亞、亞美尼亞以及亞塞拜然,升級成加盟共和國,直接加入蘇聯。
至此,蘇聯已有11個加盟共和國。
第三個階段,即1939~1944年。這一階段加入進來的國家,都是蘇聯推行“東方戰線”政策的結果,目的是向東歐擴張,建立戰略緩衝地帶。
1938年8月,蘇聯與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秘密附屬議定書中,雙方劃分了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勢力範圍,規定把波蘭的一部分,波羅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以及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等地,劃歸蘇聯勢力範圍。
1940年6月,蘇聯照會羅馬尼亞政府,以羅馬尼亞威脅蘇聯西南邊界的安全等理由,要求把比薩拉比亞地區歸還蘇聯(這個地區在以前蘇俄與協約國的和約中被劃出)。
羅馬尼亞向德國求援,德國和蘇聯有秘密協議,不管,羅馬尼亞政府被迫屈服。
8月,蘇軍進入比薩拉比亞,將其大部分領土併入了摩爾達維亞自治共和國,之後將其升級為加盟共和國,加入蘇聯。
同年7月,在蘇軍的壓力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完成了蘇維埃化,申請加入蘇聯。
15個加盟共和國至此形成。
其間,蘇聯還出現過一個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這個加盟國是蘇芬戰爭的結果。
1940年3月,芬蘭在冬季戰爭中戰敗,被迫向蘇聯割讓了包括卡累利阿在內的約1/10之一的領土。
與此同時,蘇聯把俄羅斯下轄的卡累利阿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升格為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然後把從芬蘭獲得的領土,併入了這個加盟共和國。
也就是說,蘇聯曾有16個加盟共和國。
不過,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沒有存在多久,1956年它被降級為自治共和國,再次併入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