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和親”,那似乎是一個十分屈辱的詞彙,好像隨之而來的就是割地賠款之類的事情。但實際上在中國古代,對於封建王朝來說,和親其實是一件十分划算的“買賣”。是的,一樁買賣。看似是和親主角的公主,只是一件“抵押和憑證”,她本身實際上是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的。
當然,這只是從現代的角度來看古人。從古時的角度來看,連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未見得當時的人有多少覺得侵犯了個人自由的。平民之間為了家族的利益互相聯姻以作為合作的基礎之一,在古時本就是很自然的事。那從皇家的角度來看,將家族中的女子嫁給異族,也不過是為了“家族”間的合作加個保險罷了。
古代和親的公主有很多,戰國的公主嫁到敵國後,幫母國的有,幫兒子、孫子打母國的也有。這其中有多少因為情感,又有多少是因為利益?隨著歷史的流逝,已經漸漸不為人所知,只留下了當時的記載。傳至今日,和當時的真相的差距之大,估計能等同化石和原動物的差別。
像是漢武帝時被派往烏孫國和親的劉解憂公主,便是這樣命運十分淒涼的人。與眾多埋骨異鄉的“同行”不同,她在離開家鄉50年、完美地完成任務後,給漢宣帝(劉病已)寫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信,獲得了同樣從小在民間感受過疾苦的皇帝的同情,得以回到家鄉。
解憂公主的高祖,即她爺爺的爺爺,是劉邦的四弟劉交,愛讀書,受劉邦信重,受封為楚王。但公主的爺爺劉茂作風不良,漢景帝時在薄太后服喪期飲酒作樂,被削減了封地後不服而反叛,掀起了“七國之亂”,於兵敗後自殺。也就是說,解憂公主其實是有罪的宗室之後。到了漢武帝時期,隨著推恩令的施行,各諸侯國漸漸沒了大漢剛立國時那般大權在握的威勢了。
所以,解憂公主十分有可能為了改善楚王一系的情況,或自願,或“被自願”地向漢武帝請纓和親異族。
其實解憂公主去和親的烏孫國,從人種上來說,應該是歐羅巴人種,從生產生活的文化上講,是典型的中國北方遊牧部落。
古代的中國北方有白種人?其實這事不新鮮。商朝時婦好就有打敗入侵的雅利安人的記載,考古發現過大量的歐羅巴人奴隸被用作祭祀和殉葬。漢朝時的西域都護府也有打敗羅馬方陣的記錄,據考證其技戰術來自東征的亞歷山大帝國。因為北方草原處於高緯度,在那個維度,亞洲到歐洲的距離要近得多得多。
解憂公主要嫁給的人叫軍須靡。軍須靡的爺爺獵驕靡剛生下來時,大月氏滅了烏孫國。但是冒頓可汗把獵驕靡撫養成人,並幫助獵驕靡復國,烏孫因此親近匈奴。解憂要嫁的軍須靡,他本人也更親近匈奴,他的大夫人就是匈奴公主。所以公主想要完成聯烏抗匈的任務,難度異常。
烏孫國本是親近匈奴,但匈奴勢大,影響了烏孫的安全,故而獵驕靡為牽制匈奴交好漢朝。獵驕靡身死,軍須靡繼位。沒過幾年,軍須靡也死後,他的弟弟翁歸靡繼承了首領的位置,公主只能按照收繼婚的習俗嫁給了他。沒想到公主和翁歸靡關係更好,生育了幾個孩子。再加上利益相關,烏孫漸漸與漢朝交好。
到了漢昭帝末年,匈奴聯合車師攻打烏孫,公主於是派人向漢朝求救。但因昭帝駕崩,漢軍未能成行。
等到漢宣帝時,翁歸靡和公主再次遣使求救,這次漢朝派出了十五萬大軍,與匈奴大戰三年,打敗匈奴後,匈奴自此開始衰敗,在西域威風不在。烏孫成為了西域的首席強國,漢朝也自此駐兵西域,隱隱有監視烏孫之意。此時解憂公主49歲,完成了她的聯絡烏孫、擊敗匈奴的使命。
等到公主55歲時,翁歸靡向漢朝上書,願意立自己與公主的兒子元貴靡為繼承人。但是當公主60歲,翁歸靡身死,烏孫人違背了承諾,立軍須靡與匈奴公主的兒子泥靡為首領。公主仍按照收繼婚的習俗,被迫嫁給泥靡,還和他育有一子鴟靡。
當公主67歲時,翁歸靡與匈奴女的兒子烏就屠殺了泥靡。漢朝派兵來討伐,最終將烏孫一分為二,公主的兒子元貴靡任大部落首領,烏就屠任小部落首領,但烏孫人更親近烏就屠。公主69歲時,她與兩任首領的兒子元貴靡和鴟靡都得病死了。於是她向宣帝上書,表示想落葉歸根。宣帝表示了同情和理解,派人去接回瞭解憂公主,以及她的孫子和孫女,三人。
公主71歲時,在故國閉上了眼睛,從此長眠於故土。
解憂公主,一生嫁過3人,晚年幸得皇帝批准回鄉
和親的解憂公主,一生奉獻給了國家,晚年得到皇帝批准回鄉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筆尖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