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藝媽媽找到大賽爸爸訴說她剛遇到的一件事,這件事讓她很是困惑,不知道怎麼處理才合適。小藝媽媽說,因六一兒童節排練親子節目,小藝媽媽到學校陪同孩子一起練習,期間休息後,小藝告訴媽媽說有人搶了他的卡片,讓媽媽幫他要回來,因為集體排練,媽媽安撫了小藝就帶著繼續練習。
期間小藝情緒一直不好。排練結束後,小藝看到搶他卡片的孩子,就讓媽媽去要回來,媽媽陪著他讓他自己去講,同時也告知了對方孩子媽媽事情的原因,對方媽媽開始勸說孩子歸還,但無效。小藝看到其他同學玩玩具就跑開了,媽媽以為孩子忘記了,也就沒有在意,突然間小藝看到那個孩子手裡的卡片,就想起了要去搶回來,結果對方孩子推了小藝一把,小藝伸腳踢對方。
這是對方的媽媽開始發火謾罵指責小藝打她孩子,責怪小藝媽媽沒有阻止,小藝媽媽告訴對方,事情的起因是你孩子搶東西,你的介入並沒有把事情合理處理並歸還東西,你的指責沒有道理,既然你無能處理,那麼就放手讓孩子自己處理,有什麼問題?
小藝媽媽講述時依然憤恨不平,覺得對方的指責很是無理,自己孩子佔了便宜渾然不覺,當被搶的孩子去爭取權利時,就覺得自己孩子受到傷害了,無原則的袒護。大家看了小藝媽媽的述說,是不是也會想到自己所遇到的孩子之間發生的衝突?如果你是小藝媽媽,你會怎麼處理?
孩子之間發生衝突是很正常的事情,引導孩子學會處理問題化解衝突是關鍵,那麼該怎麼引導呢?可以遵循這幾個原則。
- 原則一、家長不要情緒代入
有一個故事講孩子發生衝突,家長情緒代入後開始對罵,結果回頭看孩子早已和好,以好朋友的姿態邀請對方到家玩耍,看的家庭面面相覷,尷尬不已,情緒代入的家長在孩子的映襯下,顯得自己的行為尤為可笑。
確實如此,孩子心思單純,遇事處事,不會有其他心思,搶到玩具就笑,搶不到就哭,哭完繼續和小夥伴一起玩。所以當孩子之間發生衝突時,家長要冷靜,不要衝動,不要激發矛盾。
- 原則二、家長不要隨意介入
孩子是非常厲害的心理學家,很會察言觀色,家長介入會打亂孩子之間的秩序規則。不少孩子在有家長介入的情況下出現表演行為方式,家長保持淡然的情況下,可以給予鼓勵和引導.
比如說:“相信你們可以處理好這個問題”“可以一起玩”“可以石頭剪刀布來確定誰先玩”等等,同時可以密切關注孩子的行為動向,只要孩子沒有矛盾升級動武,拿棍棒等會造成傷害的物品,家長不用過度去幹預和庇護,讓孩子去感受衝突,給孩子學習處理衝突的機會和空間。
- 原則三、家長社交規則匯入
衝突結束後,可以與孩子覆盤剛才衝突,一起來分析,衝突發生前如何避免衝突,衝突發生時如何化解,以後遇到類似情況該怎麼辦?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進行社交規則意識匯入,讓孩子掌握基本的社交規則,比如不能動手打人,想玩別人的東西,必須要自己去溝通愛你徵得別人的同意才可以。遊戲比賽輸了,不能耍賴,要接受。公用玩具,誰先拿到就誰先玩,可以商量但不能搶奪。
其實孩子之間出現衝突是很正常的事情,家長應坦然面對,把成長空間留給孩子。每一次衝突都是孩子學習的機會,孩子在一次次衝突中,不斷學習與人相處的方式,掌握正確的社交原則,獲得的這些寶貴經驗將護航孩子一路披荊斬棘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