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走進一個以周氏為主的聚居村莊,這裡流傳著“百步三進士,一榜題雙名”、“百步三進士,一門三烈士”等事蹟讚譽。明清時期,村中先後考中8位進士,15位舉人,85位貢生,300餘位廩生、庠生等。這裡就是即墨城東十里——大留村。
即墨地圖大留村位置
據《即墨周氏族譜》記載,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魏國公徐輝祖奉旨督建鰲山衛,路過此地,因始遷祖周安住與其父中山王徐達是故交,於是周率家眷迎徐輝祖於家中款待。盤桓數日,盡敘情誼,後來徐輝祖授田數頃。周安住曰:“留君之澤,未有艾也。”為紀念留徐輝祖之誼,故命村名為留村。小留村形成後,改稱大留村。
藍鰲公路從村北穿過,村莊東、南兩面有發源於蓮花山的“墨水河”,村西面有發源於盟旺山的“小西河”,乃三面玉帶水環繞之地。村莊東與大村村相鄰,西與劉家煙霞村相接,南與前留村相連,北與東程哥莊村相交。
截至2019年底,全村共有706戶,總人口2341人,所轄面積6000餘畝,耕地面積近700畝。
大留村三面環水,村莊地勢東、西高,中間低,猶如一條大船,而中心大街上的三棵大槐樹就像是船上的桅杆。中間這棵由於緊鄰村南的大灣(大灣1956年被填平,改為小學操場),灣中集聚村中所有流出的雨水,所以更加茂盛,它既是留村的標誌,也是留村的風水所在,明清兩朝村中走出的8位進士和120餘位官員的家離著老槐樹也大都不超過百米。
滄海桑田,當年始遷祖周安住種下的三棵槐樹如今就剩下中間這一棵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樹漸漸有了靈氣,被人們稱為“槐仙”。誰家有個頭疼腦熱到老槐樹下許個願就會好;不小心傷了筋骨,用槐樹枝子燒水洗洗,則可消腫止痛。如果你想故意折枝破壞,那麼身上非得長瘡不可。民國時期,國民黨到處砍伐樹木用作軍事,唯獨這棵大槐樹誰也不敢來碰一下。
居民姓氏
村莊主要姓氏為周姓,20世紀起逐漸增加了劉王孫張姜江毛等姓。
周姓,原籍河南汝南縣。
自十五世起輩份命名定式為:
保鍾豫居敦,丕尊學我同
啟迪成斯德,作述介爾功
繼文采盛世,立忠正廉潔
祠堂
周氏總祠堂始建於清雍正年間。由於家族功名顯赫,宗祠稱“家廟”,俗稱“老祠堂”。由十二世周毓正倡導並出資,全族人員合力建成。祠堂正殿五間,前簷後廊,東西兩廂,門前臨大街,有五層臺階。大門上方橫“周氏宗祠”匾額,對聯為“書香門第,忠厚傳家”,殿門對聯“自昔豐功垂憲第,如今大業在宮牆”。內供周氏始祖至十世先祖靈位。天井內栽植松柏若干株,豎立功德碑數座,詳細記載宗祠修建的始末及為此做出貢獻人的功德。
文革時期祠堂被拆除,改建為公社會議室,現改建為村民健身廣場。
分支祠堂
村中各分支的宗祠有10餘座,分別供奉十一世以後各支派先祖靈位。長支有“世恩堂”,二支有“清遺堂”“筆露軒”“錄竹園”“同恩堂”“繼志堂”等。
道臺衚衕
道臺衚衕位於老槐樹西,大街北側。因周銘旂擔任過潼商兵備道和鳳邠鹽法道,故稱“道臺衚衕”。衚衕臨街處有三級臺階,進入衚衕右轉再前行20米,在兩級臺階之上建有一座門樓,這座門樓是衚衕的南閘門。衚衕裡全部青石板鋪路。進人閘門,西面為一進五的瓦房,除最南面一處稍顯低矮外,其餘四處全部為青石灰磚結構、五花梁小瓦蓋頂,前簷後廊,立柱四根,百格木窗,東西兩廂,落地前後屋門,四進房屋全部貫通。
這些房屋,俗稱“靜心亭”是周銘旂出生及青少年時期居住的地方。衚衕北端左轉還有一座閘門門樓。房屋建築之宏偉在留村當推首位。該建築在留村已有近300年的歷史,儲存較為完好。
牌坊
臬憲承恩坊
為廣東巡道僉事週日燦立,牌坊上書“聖旨”,中書“廣東廣南韶兵備道按察司僉事週日燦”。位於村莊東部,南臨東西大街。牌坊兩側一對望柱,上雕石狗,神道兩側自南向北分別排列石羊、石虎、石馬各一對。
百世壼師坊
為監察御史周祚顯母孫氏立。孫氏,37歲而寡,撫養兩個孤兒,長5歲,次4歲長成,含辛茹苦,歷盡艱辛,壽72歲,奉旨建坊以茲表彰。
貞女坊
為周知蒞聘妻江氏立。江氏,庠生江植業女。周知蒞外出至逝未歸,聘妻尚未迎娶,江氏苦等至70餘歲,立堂兄次子以繼夫嗣。為表彰其節烈之志,奉旨建“貞女”坊,以表其節。
貞女坊
為周汝楠之妻姜氏立。姜氏,監生薑崇功女,23歲而寡,撫遺孤苦守,壽64歲,奉旨建坊以表彰。
道碑
松竹長青碑
為周鍾泗之妻李氏立。李氏26歲而寡,茹苦自守,壽80歲,立侄以繼夫嗣。何縣尊賜“松竹長青”四字,立碑旌表。
貞烈無雙碑
為周居德之妻於氏而立。周居德於清同治六年捻軍之亂被擄,無音信,於氏立侄以繼夫嗣,自己則殉節以隨夫,殉年28歲。林縣尊賜“貞烈無雙”四字立碑以表其節烈。
貞堅金石碑
為周敦伍之妻吳氏立。吳氏21歲而寡,節孝俱全。立侄以繼夫嗣,壽68歲。戴學政親書“貞堅金石”四字,立碑褒揚。
原立旗杆的底座石
歷史名人
周郊,字民牧,號靜泉,周氏家族第一個出仕的科宦人物。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歲貢生,敕授承務郎,歷任山西代州、安徽亳州同知,誥贈大中大夫,晉贈驃騎將軍、右軍都督府僉事,載《即墨縣誌·勳績》。
周被,字永光,號春澤,周郊次子。明萬曆十三年(1585)歲貢生,敕授儒林郎,歷任直隸蘇州同知攝知州事,廣西布政司經歷,四川成都府通判,誥贈大中大夫,資治少尹,晉贈驃騎將軍,右軍都督府僉事,載《即墨縣誌·勳績》,祀鄉賢祠,為其建“恩寵賢臣”坊以表其功。
周鴻圖,字子固,號昌齡,周被長子。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選貢生,萬曆四十年(1612)副榜。歷任陝西略陽縣、江蘇宿遷知縣,升貴陽監軍同知,平越府知府,新真道按察司副使,思石兵巡道參政,山西岢嵐道布政司右參政,陝西靜遠道布政司左參政。其功績被載入《即墨縣誌·名臣》《宿遷縣誌》,崇祀即墨鄉賢、宿遷名宦。
周鴻謨,字子明,號參一,周被次子,周鴻圖之弟。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武舉人,萬曆三十八年(1610)考取武進士,歷任萊州府把總,文登營守備,登萊巡撫標下游擊,大寧府掌印都司使,大三營參將,京城內外巡捕副總兵,保衛京城安全建立大功,升任右軍都督府僉事,欽授驃騎將軍,賜蟒服玉帶,賞銀五十兩,載《即墨縣誌·勳績》。
周嘉植,字培之,號公輔,清順治二年(1645)舉人,順治四年(1647)丁亥科進士,歷任陝西雒南縣、甘肅會寧縣、直隸南和縣知縣。周嘉植是周氏家族培育的第一位文進士,以清廉公正著稱。
週日燦,字照如,號天近,清順治二年(1645)選貢生,歷任直隸順德府推官,浙江處州府同知,廣東按察司僉事,誥授奉政大夫、中憲大夫,晉階資治少尹,崇祀鄉賢,載《即墨縣誌·勳績》。即墨地方奉旨建“臬憲承恩”坊以表其功。
周祚顯,字有聲,號星巖,周效次子,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拔貢生,康熙三十六年(1697)丁丑科進士,歷任廣西富川縣、天河縣知縣,內擢戶部山西司主事,江西司員外,刑部四川司郎中。康熙四十四年(1705)乙酉科廣西鄉試同考官。誥授朝議大事,陝西道監察御史,轉任福建興泉道致仕。一生著述頗多,如《周侍御集》等,被載入《即墨縣誌》的有《奏疏》1卷、《清遺堂稿》4卷、《請禁旗代民訟疏》,其政績載《即墨縣誌·勳績》,宦績載府志。
周毓正,字衷愷,號心雪,周緗子。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戊子科舉人,康熙六十年(1721)辛丑科進士,敕授文林郎、山西浮山縣知縣。著有《心雪齋集》2卷,其所撰《上邑候段公書》《重修童府君廟記》《重修華樓廟碑記》《宋中丞遺集》《書帶草賦》5篇文章,被清同治《即墨縣誌》收錄。
周銘旂,(1827一1913),字懋臣,號海鶴,清道光二十五年(1849 )拔貢生,清咸豐九年(1859 )舉人,清同治四年(1865)乙丑科進士,是周氏家族的第8位進士,也是周氏家族從政時間最長,歷經職位最多、職級最高(正二品)的一個。著述有《籌賑記略》《荔原保賑事略》《乾州志稿》《遂閒詩集》《出山草》等。最舉足輕重的當屬光緒三十四年總纂的《即墨縣鄉土志》,是封建時代即墨最後一部地方誌書。
一門三烈士
周遵昆,周丕緒長子,1909年2月出生,1940年2月參加革命,1944年2月9日於舞旗埠村被捕,2月22日在即墨城被日軍殘害,壯烈犧牲,犧牲時任即墨縣四區區政府副區長。
周遵嶂,周丕緒三子,1921年3月出生,1944年7月參加革命,1945年4月於移風店英勇犧牲,年僅24歲。
江濤,周丕緒女婿,1918年出生,1937年1月參加革命,1938年7月加入共產黨。長期在大留村岳父周丕緒家開展秘密工作,幾年間發展了11名共產黨黨員,還發展了周邊村莊積極分子100多人及拳友300餘人。1944年2月22日在即墨城被日軍殘害,壯烈犧牲,犧牲時任即東縣中共井山區委書記。
大留村,建村六百三十多年的漫漫長河中,湧現了一批批為家國揮汗灑血的文臣武將,官者清廉秉公,民者耕讀為本。這也使留村周氏成為了明清時期即墨著名望族。
成為望族究其原因不單是留村的風水,也與一個家族的祖訓家規密不可分。如“尊敬祖先,孝悌篤行,以耕讀為本,注重團結和諧”、“學到的知識要靈活運用,不拘泥於形式,不照本宣科,不拘泥於死理;為官者,要在其位謀其政,不做碌碌無為之官......”在治家興族、讀書治學、道德修養等方面都作出了規範。
好了,大留村就逛到這裡,你還知道這個村有什麼故事?歡迎留言討論!
每個村莊都是一部厚重的書,這區區千百文字不足以體現如有失誤還望指正。歷史如過眼煙雲,但歷史的深處總有注視的目光。
收集民間故事,一直在路上。
關注與轉發是美好的讚賞
點選下方名片關注
此文得到了本村周丕俊老先生在古蹟傳說、歷史故事方面的講述,在此誠摯鳴謝!部分內容參考《即墨周氏》《即墨姓氏述略》。
採訪地點:大留村老年娛樂室。
主筆:江崇德,字廣行,即墨江氏十九世,從事烘焙行業,愛好文史、收集民間故事。
走遍即墨村莊,尋找即墨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