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花美詩五首:數枝紅蓼醉清秋,岸岸紅雲是蓼花
晚秋時節,南方的江河湖泊,多有蘆花,但同時也有各種秋草,但是一種看起來並不起眼的紅白色草本花,卻和蒹葭菊花並列,一直存在在晚秋的詩詞當中,它是什麼花,為什麼這麼特殊,被人記住並流傳呢?
這種水邊低矮的草本,就是蓼花。
現在的人已經很少知道蓼花,只認為它是野生的草本,在江邊腳下,一簇簇低矮的蓼花,晚秋開著紅白的花朵,連成片,也別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田園野花的清麗和風味。很少有人知道,這種蓼花,曾經是古代人們日常種植食用的蔬菜之一。
上古的人們充分發掘野生植物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其中蓼花,就以生長速度快,春秋可以提供鮮嫩的菜葉而入選。而蓼花和種子有辛香,在《禮記》中就記載“烹雞、豚、魚、鱉, 皆實蓼於其腹中,而和羹膾亦須切蓼也。”就是說,先秦時代,人們利用蓼花和蓼的種子的辛香去除飲食中動物腥味。
詩經中雖然沒有明確寫蓼花,但是一首《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已經用蓼草蓼花茂密搖曳的樣子形容其他的草類,也可以證明蓼草蓼花在先秦是作為最家常的蔬菜植物存在的。
而當代水鄉的農村,仍舊使用水蓼花的葉子釀酒,是天然辛香的酒麴。
那麼知道這些,就知道為什麼關於蓼花的詩詞,一直都有,因為實用產生天然的親密,由親密而上升到審美,蓼花成為水鄉的又一個記憶,代表著深沉的鄉土情懷。
至少在唐朝宋朝,蓼花還是重要的食用植物,它們廣泛種植在水邊,由於其旺盛的生命力,不用過多的田間管理,而和蘆花並列成水岸風景。
“不放殘年卻到家,銜杯懶更問生涯。
河堤往往人相送,一曲晴川隔蓼花。”唐朝 司空圖寓居有感三首
這是晚秋或者初冬,回不了家的司空圖,卻在水邊送走一波又一波的朋友回鄉。
司空圖生活在晚唐,經歷了黃巢衝擊的晚唐亂局,當時有多麼混亂呢,他的弟弟是一個僕人參加了黃巢起義軍,大力鼓動司空圖也參加,說黃巢起義軍的各種優點和好處,但是司空圖拒絕了。他作為高官堅持輔佐唐王朝,但是從這件事,可以看到,他對於晚唐混亂政局的無奈和感傷,從某種角度,他是認同黃巢起義的民心力量的。
這也影響到他本人的精神狀態。因為在晚唐朝廷中的堅持,已經變得那樣的力不從心,他的人生也處在末世膠著的狀態。
他送走了一個又一個回鄉的朋友,在酒席上買醉。
看見河邊一艘艘船,離開了岸邊,他看到了江對面一片紅色的遙遠的蓼花,那代表他回不去的故鄉。但是這末世的風潮,更讓他無助,卻堅定了他回鄉的理想。
結果七十一歲回到家鄉不久,唐朝就滅亡了。這位老人,無語,在家鄉絕食而死。
一曲晴川隔蓼花,那是他的思鄉夢,在蓼花風裡,一夜風起隔故國,命運對於這位老人是分外殘忍。
“十年詩酒客刀洲,每為名花秉燭遊。
老作漁翁猶喜事,數枝紅蓼醉清秋。”宋朝 陸游《蓼花》
陸游晚年隱居在浙江山陰的鄉村,他的一生,是愛國的一生,為了收復被金國佔領的北方失地,去號呼奔走,他的年青時代,主張抗金屢被主和派排擠,他的中年,投身軍旅,渴望鐵馬冰河的殺敵報國,他的晚年, 主修《兩朝實錄》和《三朝史》,然後老來還鄉。
無論世道多麼壓抑艱難,陸游從來不改愛國的豪情和英雄本色。本來作為高官退休的他,可以享受富裕的晚年,靠名聲吃飯,但他堅持回鄉務農,給兒女作表率,用耕讀延續樸素的家風,以身作則,讓孩子們在生活中磨礪成長,用最樸素的方式,教育子孫,期待著國家的統一。
這是一位清醒睿智的老人。
他說自己,在以往的遊歷當中,不乏看到名花美酒,不乏那種豪放勝遊。有人會認為那樣才是人生的飛揚和快樂。
但是現在,他隱居田園,看到水鄉邊晚秋紅蓼開放,也是一種動人向上的美。
做不了名花,也要做傲然在清秋裡的紅蓼,風霜雨露,努力成長,有利於家鄉和人民,有利於後代子孫。
在這樣的豪放精神的支撐下,陸游過著清簡樸素的鄉間生活,和農民一起耕種。當辛棄疾作為地方官來拜訪這位愛國的前輩時,他震驚了陸游的清寒樸素,但陸游拒絕了辛棄疾給他做新房子的安排,反而以平生的理想和智慧,支援辛棄疾抗金。
陸游努力活著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想看到王師北定中原,他努力活到了85歲。
遺言上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極目江天一望賒,寒煙漠漠日西斜。
十分秋色無人管,半屬蘆花半蓼花。“宋朝 黃庚《江村》
宋朝水鄉的風景,除了一望無際的蘆葦,當然還有這些豐茂的秋天的蓼花。
蓼花是一種半野生可以放養的植物。一年在江邊水岸灑下蓼花的種子,它們會自然地繁殖生長,那種成片的搖曳的紅白的花穗,有著不同於蘆花的清麗美。
彷彿衣著樸素卻別有動人風味的鄉村姑娘,是越看越養眼,越看越耐看,如同晚秋一抹淡淡霞光落在遼闊的江岸上,形成特殊的秋美。
極目晚秋的江天闊水,天高氣清,夕陽西下。
如果你覺得蘆花那種銀白,多少給人蒼茫蕭條的涼意,那麼在蘆花邊上的蓼花,則彷彿一串串粉紫粉紅的笑聲,密密落在這秋天的水邊,讓你忽然有一種淡淡旖旎的柔情。
那是你炊煙下孩子們樸素的成長與動人的生命力,安慰著你蒼涼的心情。
那是你鄉村愛人的身影,平凡中自有一種綿長溫潤的柔情。
十分秋色,半在蘆花那種老去的飄蕭裡,也半在蓼花那種動人的秋天裡的清新活力。
”日出移船日又斜,蘆根時復見人家。
水鄉佔得秋多少,岸岸紅雲是蓼花。“宋朝高翥《下塘》
這是一整天都在水上,從早上開船,到了黃昏,他這是要去哪裡?南宋到了晚期,實際許多讀書人都無法進入官僚體系,成為了流動的江湖平民,在顛沛求生的過程當中,他們像今天的打工者一樣,輾轉許多地方,賣文為生,或者給人當幕僚,但是這種漂泊生活也誕生一種實在的下層江湖氣質,他們藐視權貴,熱愛生活,甚至在顛沛的生活中發現存在美,草根美。
高翥就是江湖詩人中的一員。如此卑微的生存和生活,但是無法壓抑的是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
在漂泊的船上,他安於漂泊,沒有寫艱辛,卻將視線轉移在岸邊。
在蘆葦叢中,藏著一戶又一戶人家,時而在蘆花的缺處,看見了房舍的影子,和裊裊炊煙。
那遠遠近近的水邊,一抹抹紅雲,是水鄉美麗的蓼花啊。
我不知道高翥的生活到底有多清苦,但是他的詩裡,沒有悲秋,沒有怨尤,他像草根一樣,漂泊過完了一生,在時代的各種艱辛裡,他或者會說,此生,我還有江湖和自由。
我喜歡他的樂觀,因為平凡,照亮著更多平凡的生命。
他像蓼花一樣清新,又像蓼花一樣堅韌。
”山野低迴落雁斜,炊煙茅屋起平沙。
櫓聲歸去浪痕淺,搖動一濰紅蓼花。“元朝 朱德潤《沙湖晚歸》
這是晚秋山水之間的美,轉過一座山,山邊有雁陣飛過,黃昏裡,山間水邊的岸上,有漁民的房舍起了裊裊炊煙。
漁舟歸晚,連船聲和櫓聲彷彿也疲憊了,慢慢歸來,在穿過蓼花的岸邊時,那溫柔的船動和船槳,搖動著岸邊的蓼花,一種別樣黃昏裡的溫柔,像一首晚歌暮曲。
蓼花如何不是家園之花,如何不是幸福之花。
實際明朝之後,由於農作物多樣,也引進了很多外來的品種,蓼花就淡出了人們的蔬菜和飲食主場,大部分迴歸了野生的狀態。
以至於很多人並不知道,這種草本曾經佔據著中國古代的餐桌,是一種春秋兩季的家常菜餚,人們對蓼花的感覺,也就沒有唐宋人的那種親切。
但是在當代,很多景觀,重新引種這種晚秋的花草,當它們連成片時,那種無聲的清美,讓人們感受秋色原來還有這樣一種小清新,打動著你秋天乾燥的心情和眼睛。
請寫寫你身邊的蓼花吧,不要忘了她。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