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pexels
孤立無援,進退兩難的融合
說起“融合”“上學”,熱度很高。
對“融合”的解讀,圈內一直有各種各樣的偏差。最極端的是——
❖以為只要孩子能上學,意味著孩子就好了,所謂的康復到上學就結束了;
❖認為能不能去上學,看孩子本身,孩子好,就能上學,上不了學,是因為孩子太差了;
❖學前和孩子死磕桌面,以為知識教足了,技能教夠了就能上學,反而忽略了孩子的社會性教育;
❖還有的家長一旦發現上學不成,就認為反正也沒啥指望了,早期還花費高額的時間、金錢投入在康復上,這時候反而放棄了;
❖幾乎所有的小齡家長,都把孩子進幼兒園,特別是上學,看成早期康復成功的金標準……
第一代家長首開了學校融合的先河。從小學到大學,到畢業後的職業融合,我女兒是一個經典的全時段、全形度社會融合的案例。作為媽媽,我是一個名副其實地陪同、輔助孩子走過全融合的家長,這種身份和經歷的特殊性,讓我對“融合”的見解和操作,有我自己的獨到之處。
我遺憾的是,當今的媽媽們,在孩子早期訓練時,似乎社會給予我們的幫助非常之多,多到讓我們眼花繚亂,而孩子和我們自己的真正困境其實是在上學之後。雖然融合政策在完善,資源教室也越來越普遍,但是,煎熬和考驗仍然充滿了上學的過程。
本來,上學之後孩子和家長都需要比早期訓練更多實實在在的社會支援,但是相反,融合資源(上學目標確定,融合思路構建,問題處理能力,輔助教師資源、學校接納環境等等)的匱乏,讓很多家長陷入了孤立無援、進退兩難的境地。
融合,您困在了哪裡?
上學的難題有哪些呢?比如——
01 決策困難
家長們在乎孩子上學問的重大決策上會遇到困難,比如進普校還是特校;是正常就讀還是隨班就讀等。
02 選擇困難
為了上學需要做出各種選擇時,感到不知所措。比如,要不要陪讀,是否辦理殘疾證等。
03 輔助困難
家長們在輔助孩子上學的能力上多有欠缺。比如陪讀能力不夠,不知道怎麼輔導孩子做作業;孩子出現擾亂課堂的行為時無法應對。
04 經驗不足
幫助孩子解決上學遇到的各種障礙的操作方法上常常倍感不足。比如,如何處理孩子和同學、老師之間的關係;當孩子和其他同學發生矛盾時候,不知如何處理
……
當然,家長所遇到的問題不僅上面這幾條。可以說,每個上學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在痛苦、糾結、矛盾中堅持的家長,結果呢,半途而廢的孩子不在少數。
正因為普校融合是家長們的追求,自然也就成了業內的時尚。但是,怎樣才能幫助家長們支援孩子成功融合呢?由於理念的差異,大家給出的“招數”各不相同。
如果問我融合的秘訣是什麼呢?實話實說,離開社會性,一個自閉症孩子絕不可能走進學校,更不可能將上學進行到底;離開社會性,沒有社會化的思維方式,無論哪個家長,都不可能具備支援孩子融合到底的能力和心態!
說白了,融合,拼的就是家長和孩子的社會性!
不少家長學習社會性教育之後,孩子進步明顯,紛紛向甄嶽來老師表達感謝。隨著在生活中的不斷實踐,家長對社會性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刻,可以說,不管孩子的能力高低、年齡大小,都能從社會性教育中受益。
孩子也好,家長也好,上學,為什麼非社會性不可呢?這裡,解答幾個家長面臨的難題。
問題一
隨班就讀 or 正常就讀?
孩子目前三年級,眼看著學業就跟不上了,老師希望我們辦理隨班就讀。甄老師,怎麼考量是否給孩子辦理隨班就讀,還是正常就讀呢?
甄老師說
大多數自閉症孩子學業跟不上,因而,很多媽媽也就面臨著這樣的選擇。其實,只要學會了辯證思維,答案自然就有了。
首先,媽媽要了解不同就讀方式的相同和不同,特別是不同點在哪裡。
其次,比較兩種就讀方式。不管是正常就讀,還是隨班就讀,都各有利弊。做任何一種選擇,我們取了它的利,同時也要接受它的弊。利弊都有怎麼選?思維黃金線上有一個環節,叫做“比較”。操作很簡單:將每種就讀方式的利弊都列出來比。
第三,選擇。比較之後,自然我們會找到“利大於弊”的那一種,這就是答案。
這裡要特別強調的是:雖然比較和選擇的步驟是相同的,但是,孩子不同,家長不同,同一種就讀方式,對張三和李四而言,利弊不一定是相同的。在李四看來是弊端,對張三就未必了。所以,要具體孩子具體分析。
比如說,如果孩子學業落後不嚴重,還有潛力可挖,如果家長的學業輔助能力較強,陪伴孩子的時間也足夠,抑或如果校方足夠寬容,即便學業跟不上,正常就讀也是可行的。反過來,如果這幾個條件大多數不具備,那麼,隨班就讀可能更適合孩子和家長。
要說明的是:全程康復也好,上學階段也好,社會性教育從來都是把孩子和家長放在一起綜合評分的。所以,媽媽要從孩子和自己兩個方面考慮後,做出選擇。
如果沒有社會化的思維方式,那我們又如何去決策呢?
問題二
必不可少的融合技能有哪些?
要提前多久開始準備融合需要的技能?哪些技能是最重要的?
甄老師說
技能差的孩子都可以留在學校,而功能差的孩子就未必了。所以,上學,拼的是孩子和家長的社會性!
首先,媽媽要了解上學,就是自閉症孩子融入同齡人的真實社會環境。如魚入水中,不被淹死,那就要習“水性”。在學校之“水”中,孩子要生存下去,融合下去,需要“習”哪些“水性”呢?
第一,起碼的社會認知。
比如,認識學校、班級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場所,學校和其它社會場所有什麼不同,學校裡的社會成員都有誰,這些社會成員之間是什麼關係;自己在學校、班級中是什麼角色;學校的生活、活動、課程的形式和內容有哪些,每種活動的規則、規範是什麼;同學之間、師生之間怎樣交往;在學校裡自己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等等。
第二,基本的社會行為。
社會認知的目的是幫助孩子調節、控制好自己的社會行為,做環境允許、不妨礙他人且符合自己角色的事情。比如,自我服務,解決自己生理需要的行為,不打擾班級課堂的行為,不去攻擊他人的行為等等。
第三,高階的社會心理。
歸屬、自尊、榮譽感等,在這種高階社會性動機的驅動下,孩子才能可能做到對自己行為的控制和調節,才可能有克服困難的行為,可能有參加比賽的行為,可能有正常的同學交往行為,才可能有更多主動、自覺的社會參照、社會模仿行為。
ALSO·IN實證中心,為自閉症譜系障礙孩子提供全方面的能力提升計劃☞自閉症-孤獨症-自閉症機構-ALSO·IN實證中心
上學,我們優先需要給孩子準備什麼呢?
第一,請家長們為孩子準備在學校裡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第二,請家長們為孩子準備在校生存下去需要的各種社會功能!
但凡準備上學,作為家長和老師們,這一思路必須要特別清楚——學校這個社會需要什麼,我們的學前準備,家庭教育,機構康復就要為孩子準備什麼。即使如此,咱們的孩子都存在著融入學校的困難,如果我們沒有這個意識,再不側重社會功能的培養,上學也許只是我們的夢想罷了。
什麼是功能,什麼是技能呢?功能是用來解決問題的,功能中要用到技能,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家長和老師都能明確地將孩子具備的技能去功能化。上學,最重要的是給孩子準備功能,千萬不能只做技能準備。
技能差的孩子都可以留在學校,而功能差的孩子就未必了。所以,上學,拼的是孩子和家長的社會性!
問題三
被欺負了怎麼辦?
我家孩子屬於那種高功能吧,學業不用擔心,但隨著年級升高,孩子在班級被孤立的現象比較明顯,孩子幾乎沒有朋友,有時被欺負了或嘲笑了,對他的情緒影響比較大,導致他有點自卑,但班級的大環境又很難改善,怎麼辦?
類似的問題還有:孩子在學校受欺負了怎麼辦?如何保護孩子?孩子有時候受欺負,他不明白為什麼,家長怎麼跟孩子解釋呢?
甄老師說
我們做的“交往”訓練往往和孩子進入社會遭遇的真實“交往”相脫節,而且,我們特別喜歡在虛擬情景中教“交往”,這是值得反思的。
歧視、欺負,這就是殘酷、真實又客觀存在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原因就兩個字:人性。
只要融入社會,只要脫離了特殊環境,比如家庭、機構,哪怕智商再高的自閉症孩子,遭遇歧視、欺負,邊緣化的處境,不想都可知道,社會性差的孩子更是在劫難逃。
正是從這一真相出發,社會性教育中交往功能培養的重點首先不是教遊戲、友誼、分享等,識別他人歧視,規避同學欺負,適時自我保護,這才是孩子在校人際交往的底線。
我看到的是:我們做的“交往”訓練往往和孩子進入社會遭遇的真實“交往”相脫節,而且,我們特別喜歡在虛擬情景中教“交往”,這是值得反思的。
社會性教育的精髓恰好是:一切從解決問題的需要出發。
第一,教孩子識別什麼叫做欺負,從識別最簡單動手動腳開始,直到識別高難度的眼神、語言和態度歧視。
第二,再教孩子知道怎樣逃避欺負,比如,主動躲開,儘可能待在老師身邊等。
第三,教孩子有功能的語言,比如轉述、告狀,搭出從易到難的階梯,一步一步地教學,讓我們能夠及時瞭解孩子的處境。
第四,鼓勵且必要時輔助孩子自衛,比如動手反擊。
媽媽提到“孩子在集體中孤立,沒有朋友”,這個問題我在書上,在線上、線下功能專題課中都講過,這就是由於自閉症缺陷的真相帶來的孩子融入社會後境況的真相。
孩子診斷以後,家長們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瞭解真相!早期康復時,我們內心本能地迴避真相,自欺欺人,不願面對,期待著拉平孩子的交往能力、學業水平,但是,真相就是真相,進入學校之後,孩子的狀態早晚會為我們揭開真相!
媽媽還問道:孩子被同學欺負後,自卑且情緒大,但班級情況又很難改善,怎麼辦?
應該說孩子的反應是正常的。早期機構訓練的特點是機構適應孩子,上學後反過來,是孩子要適應班級、學校。
家長能否改變大環境呢?這要拼媽媽自己的社會性了。社會性教育一直強調水漲船高的關係,家長的社會性不同,為孩子創設、打造、維繫班級環境的能力不一樣,孩子融合的環境、過程、結果就不相同。但是,不管怎麼說,上學,是孩子適應學校,適應班級,這是上學的主色調。
孩子的問題怎麼解決?
社會性教育的做法是:從學前開始,在生活自理的過程中,同步承載著孩子的自我意識和思維方式的培養。比如,透過做飯、吃飯的過程,教的是人與人比較,口味、習慣各不相同的道理;透過穿衣服、疊被子,教的是新與舊、大與小、薄與厚,都具有相對性的思維方式。其實,這是在為孩子的自我認知,自我接納做準備。
我想和家長們說,我們能改變的除了環境,還有我們自己和孩子的思維方式。社會性教育做的是——提高家長和孩子的社會性!因為,上學,拼的就是社會性!
融合與社會性教育的對接
融合,其本質講的是自閉症孩子與社會的關係。孩子憑著什麼去和社會融合呢?當然首先是憑孩子的社會功能!
讓孩子在自己的基礎上,實現與社會不同程度的融合,這就是社會性教育的終極目標。
學校是自閉症孩子與社會融合的場所之一,上學是自閉症兒童學習與社會融合的一個過程。
上學並不等於融合的全部,那麼上學的價值到底是什麼呢?
❖一個角度看:自閉症孩子的一生,不管任何時候,我們要做的只有三件事:讓孩子有地兒去,有事兒做,有人教。所謂上學,上學,上的就是這三句話。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上學對孩子社會性的挑戰非常大。就算是在輔助之下,經過了上學洗禮的孩子,才有可能達到與社會融合的最好狀態。
❖也有更大量的孩子不能上學,那麼,社會性教育中的融合,除了幼兒園、學校融合,還包括家庭融合、社群融合、機構融合等。
孩子、家長、家庭千差萬別,是否上學,在哪兒上學,怎樣上學,上多長時間學等等,每個家長都要根據自己和孩子的綜合評分,實事求是,具體家庭具體分析,具體孩子具體安排,適合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