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國後,規定了大明皇子的命名方式,即第二個字為輩分,第三個字皆以金木水火土為序,後世的諸帝及皇子都嚴格遵循這一命名規律。其實,明代皇子的命名以及命名儀式比這要複雜得多。
皇子的取名之制
歷代后妃生育的孩子,都是“龍種”,都是天潢貴胄,與江山社稷關係至重,他們生下來就享有與普通百姓不同的禮遇。《禮儀》中就記載了皇子誕生禮,主要講的是嫡長子誕生禮,其後各朝以此為藍本,制定了本朝的皇子誕生儀,明朝自然也不例外。
明朝皇子誕生儀的正式確定,是在嘉靖十五年。綜合觀察,後宮從懷孕、保胎到分娩,以致嬰兒洗三、剃胎髮、命名,各種相關的措施和相應隆重的儀式都制定出來了。
明代皇子命名,“不以日月,不以國,不以隱疾”,即不使用常用的字和含義不好的字。不用常用字是因為官員、百姓不容易避諱;不用含義不好的字,即不要病、惡之類的字,避免不吉利。
皇子誕生後,按例由太監記錄他的生母和出生年月。皇家逢到纂修玉牒時,待到賜名之後,才能稱作皇子。賜名的辦法,《大明會典》中有記載:
皇子生三月,禮部行令欽天監擇命名並行禮吉時。翰林院備查欽賜過宗室名同字行者進呈御覽,以避重複,開擬數字,上請簡定。
然後皇帝從中圈定一個賜為皇子之名,通知內務府和宗人府,到修玉牒時敘入。
皇子誕生慶賀禮在朱元璋時期已經形成,但直到嘉慶十五年開始形成定製。其禮制大體如下:
皇子初生三日,皇帝親自到南郊、北郊祭告。並在同日祭告奉先殿、崇先殿。派遣官員分別穿著祭服到方澤、朝日、夕月、大社稷、帝社稷、天神處祭告。從皇子誕生那天起,文武百官要穿吉服十天,並且擇日頒詔天下,再分別派遣翰林院春坊六科官捧詔書到各王府報知。
皇子取名,自太祖始,直至嘉慶十二年,才特別制定了一套為皇子取名的儀制。前一日,皇上親自到太廟、世廟,以命皇子名告於列聖、皇考。至日早,保姆抱著皇子來到寢宮,選擇一位品質高尚的內夫人給皇子剪髮。至期,皇子著皮弁服來到乾清宮,升座,皇后帶領生皇子的嬪妃各具朝服行四拜禮。
禮畢,保姆抱著皇子從寢宮中出來,把皇子交給皇后,皇上降座,拉著皇子的右手而賜名,皇后敬對畢,把皇子交給保姆,保姆抱著皇子返回寢宮。第二天,皇帝來到奉天門降手敕,以皇子名傳諭禮部,讓宗人府修玉牒時敘入。
明代皇子的命名規範
明代朱姓皇子取名用字有一種特殊的規定和制度。洪武時期,朱元璋因為子孫繁衍,擔心命名會重複,於是針對太子朱標和諸親王世系,各擬十二字,每字代表一世。
子孫初生後,由宗人府依世次取雙名,上一字為輩分,下一字則取五行作為偏旁,以火、土、金、水、木為序。比如太子朱標的世系為: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秦王世襲為:尚志公誠秉,惟懷敬誼存,輔嗣資廉直,匡時永信惇;燕王世系為: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等等。
太子朱標一脈因朱允炆繼位登基,成為帝系,但因被朱棣推翻,因此這一脈沒有傳承下去,按世次取名也隨之中斷。燕王朱棣一脈取代東宮成為帝系,仍按朱元璋的規定為子孫取名。其他諸王子孫的取名也基本按照太祖規制在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