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不能留名青史,但至少應該對得起自己的這僅有的幾十年。也許你未能立德立功立言,但至少是充分發揮出了自己一生的能量。也許你的諸種努力未能奏效……但是最後‘結賬’的那一天,你至少可以說我已盡力了。”“與其對旁人要求太高,寄予太大的希望,不如這樣要求自己與希望自己。與其動輒對旁人失望不如自責。都是凡人,不必抬得過高,也不必發現什麼問題就傷心過度。”……這些是一位87歲老者的肺腑之言,更是歷經人生風雨的智慧哲思。
王蒙
近日,王蒙精選散文集《話裡有畫,王蒙說》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話裡有畫,王蒙說》分為“生活的藝術”“最好的人際關係”“我的處世哲學”“讀書又解人”“遐思”五個篇章,精選王蒙談人生哲理、處世哲學的散文篇目和文學評論、妙語短文,將“人民藝術家”王蒙幽默的智慧經驗、思辨的世事體悟和深刻的人文思想,呈現給讀者。書中包括《為自己創造不止一個世界》《記住:人際關係永遠是雙向的》《不要以為自己就是尺度》《集中時間和精力也是一種天才》《鐵凝——一個把自己放在書裡的作家》《飛沫》等四十餘篇。王蒙豐富傳奇的生活體驗,立體多彩的人物性格,對人生和世界的獨到見解,對散文寫作真誠自由的理念,使每一篇作品都至真至純,至俗至雅。
本書的亮點還在於創意人物水墨畫家彭長征根據王蒙著作和演講中的箴言金句,所創作的40多幅水墨漫畫,文字與漫畫虛實相形,妙趣橫生。(秋實)
作家介紹
王蒙,1934年10月生於北平(今北京市),河北南皮人。中共黨員。作家、學者。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曾任文化部部長、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人民文學》主編、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共中央第十二屆候補委員,第十二、十三屆中央委員,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常委。獲茅盾文學獎等多項國內外獎項。1953年開始創作並發表作品,出版近百部小說、散文、詩歌和學術著作。作品被譯成英、法、德、意、日、俄等二十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發行。
精彩摘讀
《“飢餓效應”與“陌生化代價”》
在人際關係問題上不要太浪漫主義。人是很有趣的,往往在接觸一個人時首先看到的都是他或她的優點,這一點頗像是在餐館裡用餐的經驗,開始吃頭盤或名冷碟的時候,印象很好,吃頭兩個主菜時,也是讚不絕口,愈吃愈趨於冷靜,吃完了這頓筵席,缺點就都找出來了,於是轉喜為怨,轉讚美為責備挑剔,轉首肯為搖頭。這是因為,第一,開始吃的時候你正處於飢餓狀態,而餓了吃糠甜如蜜,飽了吃蜜也不甜。第二,你初到一個餐館,開始舉箸時有新鮮感,新蓋的茅房三天香,這也可以叫作“陌生化效應”吧。
和人的關係也是有這種飢餓效應或陌生化效應的。一個新朋友,彼此有意無意地都要表現出自己的最好方面而剋制自己的不良方面,後者例如粗魯、例如急躁、例如斤斤計較……而一個新朋友就像一個新景點一個新餐館,乃至一件新衣服一個新政權一樣,都會給你的生活帶來某種新鮮的體驗新鮮的氣息,都會滿足人們的一種對於新事物新變化的飢渴。結交久了,往往就是好的與不好的方面都顯現出來了——當新鮮感逐漸淡漠下來以後,人們將必須面對現實,面對新事物也會褪色也會變舊的事實,面對求新逐變需要付出的種種代價。
堅持浪漫主義的人際關係準則,在小說或者詩歌裡可能是很感人的至少是很有趣的,比如發現某人庸俗時立即與之割席絕交,初見一個人聽完一席話便立即拔刀相助或叩頭行禮,但在實際生活中這種極端化與絕對化的做法就給人一種不明事理、化解不開的感覺,這也正如魯迅所說,你演戲的時候可以是關雲長或林黛玉,從臺上下來以後,你必須卸掉妝變回來成為常人,否則就是矯情欺世了,如果不是精神病的話。
瞭解了這一點,也許我們再碰到對於新相識某某某先是印象奇佳,後來不過如此,再往後原來如此,我們對這樣一個過程也許應該增加一些承受力。
與其對旁人要求太高,寄予太大的希望,不如這樣要求自己與希望自己。與其動輒對旁人失望不如自責。都是凡人,不必抬得過高,也不必發現什麼問題就傷心過度。
《惟“琢磨”方能入化境》
化境不是一蹴而就的,然而樹立這樣的境界目標與沒有這樣的目標是不一樣的。化境是一種主動狀態,是一個自由王國,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大氣,一種正道,一種品質。邪惡的人必然是心勞日拙憤憤不平的,他們進不了化境;狹隘的人必然是黏黏糊糊囉裡囉唆的,也進不了化境;過分膨脹的人必然是聲嘶力竭與焦頭爛額的,當然與化境無干。
我們除了讀書求知還得愛琢磨。進入化境是一個過程,是一個讀書與實踐相融合的過程,更是一個不斷地反躬自問、探索尋覓的過程,也就是一個琢磨的過程。學習中的最大快樂就是從閱讀中發現了生活實踐的妙諦,聞到了生活實際的氣息,從彼時彼地彼人彼問題,聯絡到了此時此地此人此問題,從中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有所啟發,有所長進。實踐的最大快樂就是從最日常最實際的經歷中發現了驗證了補充了發展了書上的知識道理學問命題。透過實踐,不但做了事情,也做了學問;不但長了見識,也長了真才實學。
這裡最重要的是把一切實踐看作對於真理的探索過程。生活無止境,事業無止境,實踐無止境,思想無止境。每一次實踐,每一個行為,每一項工作都有可能給你提供一點新鮮經驗、新問題、新啟示。足球比賽當中沒有一次進球是重複別一次進球。文章的書寫不能容忍重複與抄襲。沒有一個病人的疾病和另一個病人完全一致百分之百。那麼善於學習的人在日常的一般化的實踐中,得到的當然有對於普遍有效的東西的確認和鞏固,同時也得到新的哪怕是一絲絲髮展,叫作得到一絲絲獨得之秘。
同樣,讀書的過程也是一個琢磨的過程。看書本上的學問與你的哪一類學問相通,能夠回答你的哪一類實際問題,不是直接回答而是間接又間接的啟發也罷。
例如小說的特別是長篇小說的結構,沒有什麼人能夠教導你該怎樣去寫,沒有哪部長篇小說一面給你講它的人物與故事一面告訴你我的結構是如此這般的。因為每一本和另一本另一篇小說的結構都是不相同的。但是如果你要寫或者已經在寫長篇小說,你總要掌握點什麼,總要感覺到一些什麼。我還記得我在十九歲那年開始寫《青春萬歲》時,正為結構的龐雜而找不到解決辦法的時候,在一個週日我去當時的中蘇友好協會聽新唱片的音樂去了。在對交響樂的欣賞中,我突然悟到了長篇小說的結構與交響樂的結構的某些共同之處:主題、副題、發展、再現、變奏、和聲、對應、節奏,這些不正如長篇小說的主線、副線、閒筆、呼應、分叉與收攏歸結嗎?卻原來結構不僅要去分析尋找,更要去感覺它。從此,我的小說結構開始上路了。
你對周圍的一切物件包括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精神現象,都是有自己的評價自己的預測的。然而,事實上,這一切物件與現象的發展變化常常不是與你的預測你的評價完全一致的。你在做一件事以前,對目標也是有一定的預測的,然而,世上少有百分之百地實現自己的目標的情勢。遇到這種情況,就是學習的好機會了:為什麼你錯了?至少是不完全對。你聽信了某種說法,以為某某人是大智大勇者,事實證明並非如此,事實證明那人比你估計得無用得多,為什麼?你用盡全力做一件事情,卻沒有成功,另一件事你自然而然地一做,就行了,叫作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那就更要琢磨一下了:為什麼?為什麼有些時候聽其自然比硬打硬拼效果更好?
人的一生,有多少寶貴良機本來可以使你學到悟到大道大學問,可以使你大大地成長、昇華、智慧和光明,而我們又有多少次錯過了這樣的良機,辜負了這樣的天啟,與真理、與大道、與智慧和光明失之交臂!
最好的學習是把讀書與生活聯絡起來。高深的理論,玄妙的概念,奇異的想象其實仍然是從生活中昇華出來的。而瑣碎的日常生活裡包含著許多許多深刻的道理、有趣的知識和令人豁然貫通的啟發。(王蒙文章及繪圖由作家出版社授權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