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老歌,雖然時隔久遠,但因為旋律悠揚、委婉滄桑,卻能令人百聽不厭。一首古詩,縱然跨越千古,可由於情感真摯、題材新穎,也讓讀者產生共鳴。每次讀到杜甫的三吏三別,都會感動於詩聖的博大襟懷;每次吟誦東坡的江城子,也被先生的真情直語而擊中內心。
詩歌就具有這樣神奇的魅力,有時只是片言隻語,就令人遐想;有時不過簡單描述,又催人淚下;有時寥寥數語,卻針砭時弊,極具諷刺意味。如,南宋著名詩人劉克莊的《戊辰即事》:
詩人安得有青衫,
今歲和戎百萬縑。
從此西湖休插柳,
剩栽桑樹養吳蠶。
劉克莊,字潛夫,號後村居士,福建莆田人,是南宋末期著名的詩人。他曾在朝廷供職,但時間很短,因寫過“東君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兩句詩,得罪了皇帝和權臣,被革職閒居。他學習陸游的精神,創作了許多反映現實生活的詩詞,這首《戊辰即事》反映的就是真實的歷史事件。
南宋開禧二年(1206),宋寧宗採納權臣韓侂冑的意見,在未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倉促出兵攻金。結果因謀劃不周,指揮不力,打了敗仗。朝野為之譁然,紛紛遷怒於韓,於是,把他殺了,函封其首,派人送往金廷乞和。
嘉定元年(1208),即夏曆戊辰年,和議告成。從此,向金稱侄,每年納幣增至三十萬,另給“犒軍錢”銀三百萬兩,並細絹三十萬匹。這是繼“紹興和議”、“隆興和議”之後的又一次和約。這首詩題目中的“即事”,就是有感於這喪權辱國的事件而賦詩。
開頭一句“詩人安得有青衫”,詩人從自己的生活落筆,指出南宋百姓連最便宜的衣服都難以買到了,生活極大不便。這裡的“青衫”引自《詩經·鄭風》“青青子衿”一語,後人認為“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青衫是讀書人的家常便裝,這裡泛指百姓的日常衣服。於是作者在這裡反問,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連廉價的衣服也得不到了呢?
在第二句“今歲和戎百萬縑”,詩人憤怒地指出了原因,朝廷拿了大量財物去討好金人,以至於弄得民窮財盡。這裡的“和戎”,指與金人議和;“縑”,是一種雙絲的細絹。古代求和時常以縑帛等作為向對方“輸誠”的禮物。
南宋與北宋相比,疆土已大大縮小,加上戰爭的破壞,淮南、江漢地區已變為一片廢墟,長江南岸也受到很大損害。在已經陷入“民力重困,餓死者眾”的境地時,南宋統治者為了應付金人的無厭之求,還要再度增加“歲幣”,這樣就造成可南宋物資短缺,民不聊生!
第三四句“從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樹養吳蠶”算是黑色幽默吧!字面上看是為南宋王朝出謀劃策,實際上包含著尖銳的嘲諷——“和戎”政策如不改變,即使西湖種桑養蠶,也難以滿足金人的欲壑。
南宋詞人陳德武在《水龍吟》裡也有類似的說法:“東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麗。……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時豪傑,都忘卻平生志。”“力士推山,天吳移水,作農桑地”。
為了不讓朝廷繼續沉溺下去,導致國家的加速滅亡,他們都建議朝廷把使西湖成為農桑地,出產更多的物資,好進貢給金國,也好保障人們的生活需求。當然,他們知道南宋朝廷沒不可能採納他們的建議,所以他們也只是當作一種諷刺罷了。
縱觀全詩,雖然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八個字,卻以小見大,把一個聯結國運之興衰、萬民之哀樂的重大主題容納在平凡、常見的景物之內,寓諷刺、議論於形象之中,尺幅之內有跌宕起伏之勢,達到了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高度統一,展現了特定歷史時期令人痛心疾首的一幕悲劇。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也在千迴百折中盪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