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科教授馬雄與心內科教授卜軍團隊合作,首次透過心臟核磁共振(CMR)探究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PBC)心臟早期累及的特點,揭示了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患者在早期即存在亞臨床心臟受累的特徵表現,為臨床早篩早治提供依據。該研究成果線上發表於《臨床胃腸病和肝病學》。
肝硬化性心肌病是終末期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患者的併發症之一,致死率高,但無心臟症狀的早期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患者是否存在亞臨床心臟累及並不明確。EARLY-MYO-PBC是一項研究者發起的前瞻性跨學科研究。所有受試者均接受CMR、心電圖、心彩超等心臟專科相關檢查。研究結果表明,在非肝硬化階段的早期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患者即存在心臟累及,且在形態學、功能學及組織特點上具有診斷性疾病特徵。
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患者較對照組表現為心肌收縮高動力性、亞臨床的心肌水腫、細胞外基質容積分數升高及特徵性的心肌延遲釓增強形態。在多因素迴歸分析中,gp210陽性、血紅蛋白下降和體重指數低是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患者心肌受損的獨立預測因素。
這項臨床研究首次採用CMR探究無心臟症狀的非肝硬化階段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是否存在心臟累及,並取得了原創性結論。因此,臨床醫生應注重篩查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患者的早期心臟受累,並進行提早干預以改善患者遠期預後和提高生活質量。 (黃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