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蘭州大學牽頭、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參與的科研團隊近日釋出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西北地區沙漠的乾旱週期及機制。專家表示,這有助於研判未來乾旱環境的演化。
相關地質資料表明,乾旱環境不是一直處於乾旱狀態,而存在週期性的乾溼變化。乾旱環境如沙漠的乾溼變化還能反映季風降水強弱週期的變化,因此理解乾旱環境的乾溼變化規律和機制對理解未來乾旱環境的演化至關重要。
蘭州大學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青年教師劉成英告訴記者,近年來,團隊成員陸續在騰格裡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庫布其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毛烏素沙地進行了自主岩心鑽探,獲取了第一手地質資料。
在對騰格裡沙漠的鑽孔岩心分析基礎上,團隊成員恢復了騰格裡沙漠300萬年來的環境乾溼變化記錄,並發現該地區乾溼變化存在顯著的40萬年週期,即每40萬年出現一段乾旱時期。
“學界已知,地球執行軌道的扁圓程度存在週期為40萬年的變化。地球執行軌道的幾何變化,影響著太陽輻射能量在地球表面的緯度與季節分佈,進而影響地球的氣候變化。研究顯示,騰格裡沙漠乾溼變化存在的40萬年週期與地球執行軌道的扁圓程度變化週期一致,表明騰格裡沙漠的乾溼變化由地球執行軌道的扁圓程度引起。”劉成英說。
據介紹,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記者張文靜、王銘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