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 華中農業大學供圖
(記者李晨)近日,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邊銀丙領銜的研究團隊,首次使用群體基因組方法探究了具有重要經濟價值食用菌的進化史,解析了香菇適應性進化的遺傳基礎,研究結果將為香菇優良品種選育提供重要參考依據。相關成果發表於《先進研究雜誌》。
香菇是全球最重要的食用菌,產量佔世界栽培食用菌總產量的22%,居各種類首位。生態適應和人工選擇都可推動香菇基因組的進化,但其表型—基因型—適應性之間的聯絡尚不明確。
研究團隊基於133個香菇菌株,開展了基因組重測序和栽培試驗。群體基因組研究將供試菌株分為3個亞群,亞群間具有顯著的地理分佈特徵、表型分化和溫度響應差異。3個亞群獨立分化於36871世代以前,現代香菇栽培品種可能起源於我國東北附近地區。
結合基因組掃描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研究團隊發現了大量與群體間遺傳和表型分化相關的候選基因。其中,環境響應、訊號轉導、轉錄調控、細胞週期調控、真菌細胞壁重塑、蛋白質降解以及代謝和運輸相關功能基因尤為重要。結合子實體發育的轉錄組研究發現,相當一部分群體分化相關基因參與了子實體發育的過程。研究團隊構建了香菇適應性進化過程中遺傳和表型分化的模型。研究結果表明,這對當地環境,特別是溫度的適應引發了香菇群體的遺傳和表型分化。
來源: 《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