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部年代大劇《紅旗渠》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引來觀眾熱議,作為那個年代中國人民艱苦奮鬥,改變山河面貌的見證者,對《紅旗渠》、《火紅年華》這樣的年代大劇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對劇中的人物故事也就有話要說。
追劇到第21集,只能就看到的這一部分作出我個人的評價。總體感覺這部劇年代感很強,充滿正能量,演員表現也不錯,特別是一號角色林縣縣委書記扮演者於震,在這部我裡客觀評價真心不錯,儘管腦前總浮現抗戰戲中於震打鬼子的鏡頭。
有一句行話,說“細節決定成敗”,的確有道理,我此篇劇評就單說劇中幾個細節。
01,資料方面的疑問。
縣委召開專題會議討論修渠,獲得一致同意,並明確工程資金300萬,縣長立馬去找材料供應部門的負責人落實修渠所需鋼材,我們知道,哪個年代鋼材是國家計劃緊俏物質,縣長開口要500噸,60年代初鋼材價格每噸約4000,500噸鋼材花去200萬,先不說修渠用鋼釺需不需要500噸鋼材,就資金這一塊僅鋼材就用掉200萬,那這個修渠工程還怎麼做?
02,在第18集修渠到最艱難的地段,炸掉渠線上的攔路虎:帽簷巖,施工隊反覆研究炸巖方案,最後結論是每個炮眼需要一噸炸藥,10多個炮眼是12噸炸藥,我不懂爆破工程,但直觀感覺不可能一個炮眼裝一噸炸藥!且不說你人工鋼釺打的炮眼能打多深?能打多大?一噸炸藥怎麼裝進去?
03,太行山上修水渠,基本常識應該是在水平面上施工,紅旗渠我去過,有相當一段水渠是繞山在山腰處砸出一條溝渠,施工難度非常大。可電視劇劇中反覆出現的施工場景,是施工人員在不同的層面上垂直的砸鋼釺,真不知道他們砸的目的何在?而且鏡頭中那砸大錘的動作,輕輕的落下,鋼釺下面是堅硬的岩層,那是修渠嗎?
這些細節真讓人遺憾,花巨大人力物力資源,我看策劃和顧問就有一串名字,還有“紅旗渠”展攬館大量資料可參考,細節上留漏洞,真讓人痛惜。
當然瑕不掩玉,《紅旗渠》仍不失為一部好劇,滿滿的正能量,鮮明的年代感,我會一集不拉的追下去,下篇會計劃對劇中主要人物形象作出個人評價,有興趣的條友請關注我,謝啦![作揖][作揖][作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