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深受大家喜歡的央視記者王冰冰因為甜美的長相以及過硬的專業能力,被人們稱為“最美央視女記者”。
但央視最美女記者這個稱呼也曾被人們給予那時的柴靜,在那個公知還是褒義的年代,柴靜更多地被人稱呼為“公知女神”,以肯定柴靜為當時底層人民的發聲。
但是在2010年的一次採訪丁仲禮院士中因為支援西方國家提出的對發展中國家極其不公平的碳排放指標,被丁仲禮院士怒懟“中國人是不是人?為什麼同樣的一箇中國人就應該少排?”
後來為了自己孩子的美國國籍赴美產子,以及自費拍攝紀錄片講述環境問題,自己卻開著4.0排放的豐田霸道,同時還是一個資深老菸民。先不談她的紀錄片明顯偏向歐美國家,貶低我們,就單是這種雙標行為就已經足夠引起人們的憤怒。後來更是被人發現柴靜的記錄片背後有美國的基金會支援,此舉更是將陳靜推上風口浪尖。
柴靜1976年出生于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父親是醫生,母親是教師。在那個年代,這樣的知識分子家庭是很多人羨慕的物件。父母工作雖忙,但從未落下對孩子的關愛。
後來柴靜考上了長沙鐵道學院,學的是會計專業。一次偶然在校廣播站投稿的經歷,開始了她與傳媒行業的緣分。
後來畢業後,柴靜不願意回老家混日子,想留在長沙發展。正巧碰上了當時新成立的電臺節目在招人,憑藉出色的能力柴靜被錄取了。
因為甜美的聲音和優秀的能力,再加上當時深夜電臺的火爆。領導就為柴靜量身打造了一檔深夜電臺節目《夜色溫柔》。
甜美的嗓音以及優雅的談吐讓柴靜在當地的名氣迅速攀升。柴靜僅用了3年就從普通電臺主持人做到了副主任。為了更好地發展,柴靜辭去了工作,去了中國傳媒大學進修。在進修期間,柴靜還在湖南電視廣播總檯擔任節目《新青年》的主持人。
1999年柴靜獲得機會進入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
2001年《東方時空》改版,主持人白巖松缺少一個搭檔,這時節目製片人推薦了柴靜。柴靜順利地當上了主持人。每次節目開始之前,柴靜都會反覆練習,確保自己萬無一失,不允許給自己犯錯的機會。
2003年正式成為新聞調查記者,那一年就是“非典”爆發的那一年。
“非典”期間柴靜不顧自身危險主動向領導請示去往一線。於是柴靜成為第一個零距離報道“非典”的記者。
“非典”期間柴靜為了獲得第一手的新聞資料,7次前往重病區採訪,面對面的採訪“非典”病人。
柴靜的付出被人們看到了。一個“冒死”前線採訪的優秀年輕女記者,人們怎麼能不認可呢?
2003年柴靜被評為“年度新聞人物”。人們稱呼她為“最美女記者”。
此後柴靜立志要為底層人民發聲,在之後的工作中柴靜親自走進大街小巷,深入一線,走到底層人民的生活中,體驗民眾的生活,瞭解人們真正的困難。柴靜利用自己的身份為底層人民發聲,揭露事情的真相,為百姓們帶來真實可靠的資訊。
柴靜由此獲得了大批群眾的喜愛,人們親切地稱呼她為“公知女神”。在此期間柴靜一直在用自己的力量去為人民做著自己應該做的事。
相信我們小時候在那個娛樂手段貧瘠的年代,或多或少都看過柴靜的節目。
柴靜的人設崩塌始於2010年。
2010年西方國家在哥本哈根制定了IPCC協議,為未來幾十年的碳排放量制定標準,並且按照國別劃分配額。協議中發達國家的人均分配額度是發展中國家的2.3倍。
這個協議透露出來的意思就是中國落後,所以應該少排,讓發達國家好好地排一排。
此協議明顯對我們十分的不公平,所以我們強烈地反對。
但柴靜就這一事件採訪丁仲禮院士的時候表現出明顯的支援西方發達國家提出對發展中國家極其不公平的碳排放指標。
在採訪過程中,柴靜先是在證明IPCC的地球2度升溫閾值論是否是科學論斷上失敗了。
丁仲禮指出了那個預測純粹是基於一個英國團隊設計的計算機模型推算出來的價值判斷,而不是科學判斷。
這個論斷不科學,就沒法拿這個論斷做出8000億噸總的碳排指標合理的推論。
然後柴靜又轉進到具體排放標準的討論上,在這個階段,柴靜一共四次反對丁仲禮所主張的按人均算,一直支援西方提出的按國家算。
這時候丁仲禮院士提出了那個經典的問題:
這就是一個根本的問題,中國人是不是人?為什麼同樣的一箇中國人就應該少排?
之後,柴靜臉上掛不住了。
於是分別從
IPCC的威權。(您現在是在直接指責IPCC?)
丁仲禮的語氣。(而且我看到您的措詞……其實很激烈的,有這麼嚴重嗎?)
丁仲禮的情緒。(一個科學家在談論一個科學問題的時候,為什麼會用比較激烈的,帶有情緒色彩的字眼,這樣是否合適?)
丁仲禮的身份。(您看您原來研究古氣候的,都是很專業的科學家,但實際上這次氣候談判,您一直是在做政治解讀,是在提出很多的方案跟策略,別人也許會對你的身份提出各種疑問,覺得適當還是不適當,您覺得?)
這四個角度去指責丁仲禮不該這麼說話。
可惜丁院士不吃她這一套,維護國家利益的態度非常堅決。
節目播出後雖然對柴靜有影響,但不大。
2013年柴靜出版了一本自己的自傳體讀物《看見》,講述她在央視工作十年的經歷。很多人們被《看見》感動,柴靜也成為2013年的年度最暢銷作家。可見此時人們對柴靜的觀感依舊極佳。
後來柴靜結了婚,此後柴靜的重心慢慢轉移到了家庭上,慢慢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可是人們發現柴靜在孩子出生之際去了美國,人們心裡也都清楚,因為只要是在美國出生的孩子就能擁有美國的國籍。
輿論被引爆了,後來柴靜也低調辭職前往美國居住。據她所言去往美國是因為要照顧生病的女兒。柴靜的聲音隨著離開央視慢慢地消失在人民的視野。
2015年,柴靜帶著自己拍攝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回到了人們的視野。紀錄片對霧霾問題進行了深入講解,以呼籲號召人們,關注,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但後來人們發現這個記錄片來者不善,人們也發現了這個紀錄片的更多問題。
紀錄片中柴靜講述自己懷孕期間因為吸霾而導致女兒腫瘤,但這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她是在博取同情。
柴靜不說自己在懷孕期間長期吸菸,工作生活作息極其不規律的事實,反而將“吸霾”與“胎兒得腫瘤”強硬聯絡起來。
現在看來《穹頂之下》之中先不說其中的各種科普知識的錯誤,就是其中的一些事實情節也有明顯的問題。
首先《穹頂之下》是2015年2月28日播出,應該是2014年開始拍攝(2013年10月柴靜在美產子),但是2013年我們已經啟動了霧霾治理工作。此後,北京地區霧霾天氣水平是持續下降的。
因此,那些說是柴靜讓霧霾汙染問題才引起輿論注意和國家關注的,純屬無稽之談,典型的胡亂往自己身上攬功勞。
柴靜的紀錄片中還把PM2.5的指數變化和死亡率變化放在一個圖表裡,是什麼意思?難不成這幾年死亡原因就一個PM2.5了,其他的原因自動消失了?
關於肺癌發病率問題,有詳細的醫學研究報告,發病原因很多而且很複雜。但是本片中柴靜不斷地引導觀眾,讓觀眾認為霧霾是肺癌的主因。然而即使是2015年的河北省。肺癌發病率也不過排在全國第17名。
柴靜還在片子裡說:“1960年到1970年,在英國治汙的前十年,經濟不僅沒有倒退,GDP反而增加了一倍”。
我不知道她是有什麼信心亂吹這種很容易查到的公開資料的?是不是欺負中國人比較傻?實際上這十年英國GDP只增長了30%而已,和一倍差遠了。
後來分析後表明,她使用這個資料的時候並沒有把通貨膨脹率去掉,如果大家都這麼計算GDP增長,那麼辛巴威早就創造了全世界經濟發展奇蹟了吧!
紀錄片中柴靜一直在引導不明真相的人們,引起群眾的恐慌。紀錄片中還不斷誇讚國外空氣好。
拍攝紀錄片呼籲人們重視環保是好事,可是紀錄片中處處夾帶私貨就不應該了。要知道紀錄片中最重要的就是客觀公正。
柴靜還在如何應對霧霾問題上,建議能源企業市場化,把本來屬於市場的權力還給市場,但她從頭到尾都沒有承認高汙染企業80%以上都是民營企業。
真正瞭解內情的網友都開始懷疑紀錄片的目的。果然人們在紀錄片末尾發現了紀錄片對美國福特基金會的感謝,人們調查發現福特基金會贊助了此部紀錄片。柴靜也在紀錄片結尾對其表示了感謝。
柴靜在這次紀錄片中更是大肆報道國家工業化發展對環境帶來的危害,自己卻開著排量4.0的豐田霸道。
此時的柴靜是真的愛國,還是隻是拿著愛國的名號來給人們宣傳資本主義的思想再順便為自己帶來名與利。
至此柴靜徹底跌落神壇。
如今人民的視野中已經少有柴靜的資訊。柴靜的前半生確實值得人們學習,但後來自己一步步將自己的一手好牌打爛。從最美女記者到西方發達國家的公知的經歷讓人唏噓。同時也提醒我們知行合一,不要人前一套,人後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