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將迎來第21個“全球肺癌關注月”,世界肺癌聯盟在2001年發起這項全球性倡議,目的在於呼籲各國重視肺癌的預防,提高人們對肺癌的防癌、抗癌意識,普及肺癌的規範化診療知識。國際癌症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中國2020年新發肺癌病例高達81.6萬例,排在世界前列。經過數代腫瘤科學家的努力,無論是治療手段還是藥物研發,中國肺癌的診治均迎來深刻變革。近日,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肺癌研究所終身主任吳一龍教授接受專訪,深度解析肺癌治療領域的最新變化和未來期許。
肺癌生存率達新高
作為腫瘤中的“頭號殺手”,肺癌長期佔據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首位,令人談之色變。這一現狀正在逐漸改變。吳一龍教授指出,在精準分期的基礎上,對肺癌病人做基因分型和免疫分型,中國肺癌治療已經建立起一套規範的治療方法和措施,肺癌五年生存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總體來講,我們可以看到,目前肺癌總體生存率能夠穩定在40%-50%之間。”吳一龍解釋,數字顯示:I期的病人經過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生存率大概是在63%-90%;III期的病人經過“多學科綜合治療”之後,生存率達到了42.9%;晚期的病人,如果有驅動基因的話,靶向治療生存率達到了30%左右,免疫治療也同樣達到30%左右。這些數字加起來,可以看到肺癌5年生存率大概是在40%以上。這一點比起20年前肺癌5年生存率總體在16%的水平已經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到2022年,中國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不低於43.3%的目標。這是否意味著肺癌提前達成這一目標?吳一龍教授認為,目前這一數字僅僅是在最好的醫療機構、臨床試驗的結果,與臨床實踐仍存在差別,規範化治療是最主要的問題。"要實現癌症治癒率達到40%以上,除了我們提供的治療措施之外,還需要讓患者有藥可用、用得起藥、用上好藥,只有這三方面一起做到了才能實現健康中國的目標。”
肺癌治療方式出現新變化
在大眾以往的認知中,晚期肺癌的治療必須化療,又因為擔心化療的副作用,不少病人不敢治療,甚至放棄治療。而隨著肺癌臨床研究的深入,肺癌的治療方式也迎來變革。
吳一龍教授表示,化療本身也在進步,經過近20年的努力,化療引起的血液毒性、嘔吐等消化道症狀、脫髮等常見副作用均已經有所改善。從整個醫學發展的角度來講,目前的發展趨勢是如何在一定的條件下做到“去化療”,即在有選擇的情況下選擇副作用更小的治療。
“免疫治療出現之前,有了靶向治療,我們已經完全實現了部分病人在一線治療時候的‘去化療’。比如說有基因突變的病人,我們一線使用的是EGFR-TKI,這是一種‘去化療’。”吳一龍教授說,在免疫治療中,目前有兩種治療模式,一種是單藥治療,一種是免疫治療與化療的聯合,兩種治療各有千秋,單藥治療沒有化療的副作用,所以它的接受程度會更高。
作為KEYNOTE-042中國研究的牽頭人,吳一龍教授指出,研究顯示,PD-L1檢測高表達(50%以上)的病人,能夠從單藥的免疫治療中獲益最大,療效明顯優於現在的化療方案,生存期的數字幾乎翻倍,這部分病人確實可以實現“去化療”。
肺癌未來不僅僅是慢病化
創新療法和不斷湧現的新藥正在給肺癌病人帶來長期生存的機會,肺癌慢病化已經逐步照進現實。
吳一龍教授提出,慢病化的基本標準是病人能夠活過五年以上。過去肺癌一到晚期,如果只用化療的話,有效率在30%-40%,即大概10個病人裡面,只有3-4個病人可以看到腫瘤縮小,這種縮小維持的時間也只有6-8個月。在沒有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之前,晚期肺癌的中位生存期只有12-14個月。這就完全提不上所謂的“慢病化”。
免疫治療的出現,讓部分肺癌病人的長生存成為現實。像是老百姓俗稱的“K藥”,屬於最早一批的免疫治療。很多參加臨床試驗使用K藥的患者,到現在有不少活過5年或者更長的,報道的5年生存率已經達到了31.9%。後來其他免疫研究報道的5年生存率也基本在30%左右。吳一龍進一步解釋:“透過免疫治療,我們現在可以讓三分之一的病人的生存能夠超過五年。當我們有更多的病人慢性病化,我們下一步追求的目標是讓患者活過十年。當有更多的患者活過十年了,我們那時候就可以說,這個病已經不是慢病化了,我們朝著治癒的目標又邁了一大步。”
醫療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肺癌患者生存期的不斷延長,這其中也凝結了中國肺癌研究者的智慧及心血。“得益於我們新藥研發政策的改變,我們中國的免疫治療用五六年的時間,走完了全球十幾年的道路,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吳一龍教授說。
在談及對我國未來肺癌領域的探索目標和期待時,吳一龍教授指出,今天來看,免疫治療還是有一定的侷限性,有部分病人是沒有效果的,或者是用了一段時間後沒有效果,它的耐藥機制是什麼?這個值得我們探索。“下一步我最大的希望是:超越今天的免疫治療,開發出全新的免疫治療,能夠大大提高我們現在的治療水平。”
撰文:嚴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