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村鎮合併是一個必然的選擇,能夠將那些空心村、地理條件不好的農村統一搬到一個地方,共同生活在一起,這本來是一個惠民的工程,在實際過程中,卻有一些農民不願意搬離,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合村並鎮的惠民工程
合村並鎮,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項惠民工程,國家在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也在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做不同的試點。
主要就是透過“易地扶貧搬遷、生態宜居搬遷、農村集聚發展”的方式,在試點地區逐步地搬遷撤併,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解決農村村民的生計和生態保護等問題,同時也釋放出土地資源來。
具體操作的時候,優先挑選那些空心村、貧困村、地理條件嚴峻的村子,把這些村民合併起來,統一在一個地方為村民新建家園,通常情況下,都是統一的樓房,統一的小區式管理,生活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和以前的農村相比,出現了很多變化。
1、居住環境的改變。
以前的農村,大家都是在各自的土地上,修建自己的房子,有錢的人家就蓋得漂亮一些,稍微貧困的人蓋的也就一般一些,各式各樣的風格,看上去也雜亂無序。
當然,由於缺乏各種監管,這些村民蓋的房子,具體質量怎麼樣,就不好說了,反正對於村民來講,房子不倒掉就行。
而新農村的大環境下,佈局都是規劃好的,風格也是統一的,主要的就是住宿生活和農村生產區域是分開的,不像以前那種,家門口就是田地,這樣的佈局非常合理,不會出現雜亂無章的情況,村民不得隨意私搭亂建,村莊道路乾淨整潔,房屋統一有序,住起來十分方便和舒適。
所以整體對比來看,農村的形象,變的更好了,村民的居住環境,也變的更好了,在生活方面,誰不想住在那些乾淨整齊的地方呢?
2、現代化農村建設。
新農村的建設,都是根據當地情況做調整,並加入現代化農村的元素進去。
相比於以前的農村,新農村裡面沒有了以前的那種蜘蛛網式的飛線,也沒有了以前那種路面坑坑窪窪的現象,整齊的房子,乾淨筆直的路面,都是新小區的標配。
除此之外,在水、電、燃氣、網路等等都會融入到社群裡面,村民享受現代化設施的同時還可以參與村裡其他的建設工作。
3、村子變得熱鬧了。
想想我們小時候的農村,雖然大家都過得比較貧困,家裡也比較窮,但村裡面的鄰居總是會和和氣氣一起解決各種問題。
記憶最深刻的就是農忙的時候,每個家庭的勞動人口不夠,村民們總會自發地組成各個小組,按農作物的成長情況,分批次的一起優先將某一家的稻穀先收完,然後再一起收另外一家的,這裡面從沒有誰家會說要什麼錢或者吃飯才去幫忙的,這些就是民風吧,過的其樂融融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的農村裡面,哪裡能夠找到那麼多人啊,很多村子都只剩下老弱病殘在裡面了,稍微有點力氣有點想法的人都早已離開了農村,出去闖自己的生活了,農村裡面,早已經失去了以往的熱鬧了。
想想也對,都沒幾個人了,而且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了,哪裡還有什麼熱鬧可言呢?
新農村的一個變化就是將這些村民都聚集起來了,雖然大家還是老人,但人多了,人氣也就多了,看上去都比以前順心很多。
所以,從各方面來看,村民參與撤併搬遷,搬到新農村生活後,生活也會發生重大轉變,村民的生活品質也會大幅提升,好處比之前多多了。
但在實際操作中,為什麼有的村民不想搬離呢?
二、不想搬離的村民
根據各個地方的情況來看,很多地方在啟動撤併搬遷的時候,的確有些村民的態度是反對的,無論大家怎麼勸說,都沒有搬離的想法,這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第一個原因就是村民沒有搬離的想法。
為什麼沒有這種搬遷的想法呢?我經過和村子裡的鄰居探討之後,大概也瞭解了一些他們的想法,在他們看來自己住得好好的,為什麼要搬遷呢?自己在這裡住了這麼幾十年了都沒什麼問題,也就沒有什麼搬遷的動力了。
這些人大部分都是上了年紀的人,對他們來說,在哪裡都是一樣的住,在自己家裡自己想怎麼住就怎麼住,不用為各種事情擔心;而到了新農村之後,就需要經常為左鄰右舍著想,沒有在自家住得那麼自由。
另外搬遷到新農村之後,住進新的小區了,就要繳納各種各樣的費用,可以說很多費用都是以前在農村裡面不用繳或者繳得很少的,到了新農村之後,這些都變了。
在一個就是念舊,在一個地方生活了很多年了,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回憶,在這些點點滴滴的回憶裡面,總有自己的憂傷和快樂,這樣才能感受到這裡屬於自己的家。
所以整體下來,這部分村民不想搬離,在他們看來住哪裡都一樣,再加上自己已經老了,不想折騰,只想好好在老家養老,所以都沒這方面的想法了。
第二個原因就是擔心自己不適應新的生活。
這個也是大家擔心的一個方面,畢竟新的生活方式,是和以前不一樣的,整體而言,沒有以前那麼自由了。
而且在農村裡面,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庭院,大家都喜歡獨門獨院的房屋,前面有菜地,不遠處有耕地,這樣的生活才方便,不僅能夠種植蔬菜和糧食,老人出入也很方便。到了新農村之後,這個需求真的很難全部實現,畢竟也沒那麼多的土地去建這麼多的庭院。
第三個原因,就是費用的問題。
這裡面存在一些拆遷的問題,總會涉及到拆遷面積和新房子的面積問題。
在村民們看來,拆了自己的老房子,就應該多給自己補償,有拆遷款有拆遷房,就是最好的選擇,大部分的村民都是這樣想的,不管自己老房子是什麼情況的,總想著多拿拆遷款,多拿拆遷房,如果不滿足自己的要求,自己就會不高興,不高興就不搬遷了。
但在實際操作中看來,總有那麼一些家庭是需要自己掏錢去補一部分費用才能住進這個新農村的樓房裡面,這樣一來,就和自己當初的願望背道而馳了,談不攏的情況下,也就不願意搬了,釘子戶也就是這樣來的。
三、寫在最後
不管從哪方面來講,不管村民是出於什麼原因不搬離的,這種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村民也要維護自己的權益。
在不瞭解具體方案和補償的情況下,村民們誰也不會隨意簽訂合同,因為有很多村民已經在這方面吃了虧,大家也都相當的謹慎,害怕一個不小心,就掉坑裡面去了。
對於淳樸的農村村民來講,最好的情況就是搬遷有賠償,新房有獨棟庭院,能夠解決就業養老問題,這才是大家想要的,但這世間沒有這麼完美的事情,畢竟拆遷一個40平的房子,是分不到一個140平的面積的,獨棟更不可能了。
所以最終的要求就只剩下搬遷不要自己出錢,面積和之前差不多就行,就業生活養老方面的配套跟上就行了。
不過,對於村民們來說,搬遷能讓本村村民和其他村的村民集中在一起生活生產,這樣對以後是有利的,大家無論如何也要積極參與,錯過了就要等好久了。釘子戶也不是那麼好當的。
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