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講究市容市貌,講究經濟協調發展,物資供應充足,公共設施齊備,那麼農村是不是也應該講究一些呢?當然要講究,只是農村人語言表達得少,都埋頭幹活,顧不上講究。我算是一個話多的農民,就講究一下農村還需要什麼。
第一:修路,修路,還是修路。目前的中國農村在道路建設上已經有了很大改善,實現了村村通。柏油路或者混凝土路面已經全覆蓋了。在中國的一座城市去中國的任何一個村落,基本可以車輪不沾泥,始終都在硬化的路面上行駛。但是,農村還有一段特殊的路:從家到農田的路。尤其是蔬菜果品種植區,採摘蔬菜是天天進行,像黃瓜、豆角這類產品,一天不採就失去商品性。如果遇到雨天,菜農就要冒雨行駛在泥濘的路上去採摘出售,不方便,甚至很危險。這條路是必須要修的。大面積耕作的糧食作物,因為機械化程度高,只忙播種和收穫兩個時間段,只要不妨礙機械和糧食運輸就可以了。
第二、供暖、供燃氣。目前的中國農村,供電、通訊已經解決,只剩下集中供暖和天燃氣管道。集中供暖困難太大,只要天燃氣管道鋪過去,就可以用燃氣壁掛爐取暖,效果與集中供暖相似。還有的家庭會使用電熱器取暖,費用相對來說是很高的。
第三、住房改造。山東的許多村房還是單層玻璃的門窗,而且是很薄的鋁合金門窗,隔寒隔熱效能都很差,而且不少房屋都舉架過高,在達到舒適溫度時,會消耗更多能源。這個浪費不容小覷,數以億計的農民家庭,每家每戶浪費一點兒,集中起來也是個天文數字。
在住房上,應該鼓勵農民做雙層門窗,用屋裡加吊頂的方式把棚變低一些。政府可以對這類改造進行補貼。
有院子的平房,鼓勵村民在屋前架設陽光板棚,棚前臉用可拆裝的塑膠膜。冬天裝上塑膠布,等於是讓房子多了個陽光房,白天增溫,晚上保溫。夏天就把塑膠布撤走,不會造成悶熱。如果在陽光板下栽種葡萄、瓜類,還可以在屋前出現一個綠蔭棚。這種設計就實現了冬暖夏涼。
第四、農業設施改造。以我所在的鄉村為例子,高溫大棚已經有過第一代和第二代。第一代是沒有捲簾機的,靠人工用手拉草簾,棚也不高不大。目前已經很少見了,基本全部淘汰。
第二代大棚,有捲簾機,後坡是大土牆。
第二代是有捲簾機的,是一整幅棉被,棚更高更大,投資也比較大,溫室內每平方米造價在100元上下,一畝地的棚內淨面積需要投資6萬元左右。這種大棚是中國目前數量最多的型別。但是,第二代大棚也跟不上新形勢了。
來自以色列的溫室栽培表現出了更高的效益。智慧化管理,無土栽培,水肥一體化,不用翻地,只換一下培養基就行了。病蟲害少了,不長草了,溫度和水肥都是自動化的。人只需要照顧好作物的造型,管理好花與果實。
即使一個人投資許多個大棚,也不需要操太多心,因為工人操作的難度小,幾乎不需要技術,按步驟操作就可以了。這種新式大棚就是第三代。實現從第二代到第三代的跨越,就標誌著中國的溫室大棚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水平。我國蔬菜生產專業性強的個別縣級城市已經進入了這個階段。在蔬菜主產區,如何早日讓溫室大棚全部發展到第三代,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一環。
我個人更傾向於設施改造這一項,因為這是個穩定增長經濟效益的專案。只要經濟效益好了,錢多了,就可以用來修路,改善住房條件,供暖條件。哪怕眼前吃些辛苦,挨兩年凍,先把設施搞上去。畢竟只是冷了些,又凍不壞。白天在大棚裡工作,已經很暖和了,晚上鑽進被窩裡去,也是凍不著的。